华夏考古|《华夏考古》2021年第5期要览( 四 )


为配合邢台到临西高速公路的建设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4年8月对临西县吕寨村南的黄河故堤进行了发掘 。 当地人认定这段古堤为大禹之父鲧所建 , 故一直称之为“鲧堤” 。 这段南北向大堤的夯土层大致分早、晚两期 , 发掘者断定早期应为北宋初期始建 , 晚期应为不久之后的重修 。
近年 ,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境内的黄河故堤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 并在获嘉县张堤村、新乡县焦田庄和油坊堤村、原阳县秦庄、新集和沙门城址六处进行了勘探与发掘 。 在焦田庄发掘的两道大堤 , 一道建于汉代 , 很可能是王景治河时所筑;一道建于宋金之际 , 是在汉堤的基础上增筑而成 , 证明了汉至金代此段黄河未曾改道 。 这项专门针对黄河故道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为全面研究黄河故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图四)
华夏考古|《华夏考古》2021年第5期要览
本文图片

图四 新乡境内的黄河故堤(李慧萍:《新乡地区古代黄河堤防的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 , 刊于《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待刊)
三、黄河航运与津渡
黄河之上纵横两个方向的航行反映了人类对黄河的征服和利用 。 根据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黄河两岸考古学文化的异同 , 可知当时的黄河并未对人类活动造成彻底的阻隔 , 由此可以推知当时已有横渡黄河之法 , 也可能已有上下行船之举 。 商代晚期甲骨文“舟”字的形体说明当时已有木板制造的船只 , 卜辞中也有对商王横渡和泛舟于黄河之上的占卜 。 商王盘庚由奄迁殷和周武王伐纣之役都曾横渡黄河 。 春秋时期的晋国向秦国购买了大批粮食之后 , “秦于是乎输粟于晋 , 自雍及绛相继 。 命之曰泛舟之役” , 就是从秦都经渭水、黄河和汾水运到晋都 。 秦汉至唐 , 尤其是以西安为都的时段 , 黄河中游的漕运十分繁忙 。 五代北宋以来 , 随着都城的迁移和陆路交通的改善 , 黄河中游的航运量大大减少 , 但直到现代 , 黄河航运依然存在 。
三门峡是黄河航道最险峻的一段 , 自峡口以下的60千米内还有不少险滩 。 自1950年代以来 , 在这段黄河的两岸发现有大量与航运相关的文化遗存 , 主要有栈道、道路、运渠、仓廩和题刻 ,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段黄河的航运历史 。 (图五)河南省新安县的八里胡同峡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上游25千米处 。 1998年在黄河两岸发现有栈道等漕运遗迹 。 该地区同三门峡地区一样在侧壁凿有牛鼻形孔 , 底部有方形壁孔 , 路上凿有地孔 。
华夏考古|《华夏考古》2021年第5期要览
本文图片

图五 三门峡形势图(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漕运遗迹》 , 科学出版社 , 1959年:第2页 , 图一)
黄河沿岸的仓储设施是黄河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功能主要是货物中转 , 所以多位于黄河与其他河流的交汇之处或黄河与陆路交通的联接之处 。 秦汉时期最著名的敖仓就位于黄河与鸿沟的交汇之处 。 关于敖仓的具体位置 , 邹衡先生认为是在霸王城以东、京广铁路西侧的黄河南岸 , 而荆三林等先生则推定为荥阳市西北的马沟村和牛口峪一带原名仓头村的地方 。 隋代的洛口仓位于洛汭亦即洛河汇入黄河之处 。 黎阳仓建于隋开皇年间 , 座落在大伾山北麓的高亢之地 , 是黄河下游沿岸难得的储粮佳所 , 隋炀帝开通永济渠之后 , 黎阳仓的地位更为重要 。 近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 揭示出隋代至北宋时期的黎阳仓城 。 城址的东、北城墙的全部及西城墙的北端已经探明 , 平面近长方形 , 东西宽约260米 , 南北残长约300米 , 内有地下仓窖90余座 。 (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