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考古|《华夏考古》2021年第5期要览( 五 )


华夏考古|《华夏考古》2021年第5期要览
本文图片

图六 河南浚县黎阳仓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浚县文物旅游局:《河南浚县黎阳仓遗址6号仓窖发掘简报》 , 《华夏考古》 , 2019年第4期:图二)
关于航运最直接的证据应是“船” 。 2014年10月15日 , 一艘清代沉船在丰县梁寨的黄河故道段清淤现场发掘出土 。 这段黄河故道是黄河夺淮入海时期的遗留 。
黄河流经之处对两岸的陆路来往形成很大的阻隔 。 为了联接陆路交通 , 自古以来在黄河之上形成了很多津渡 。 王子今先生曾历数汉代黄河的重要津渡 。 这些津渡大多长期延用 , 有些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 , 大都一直延用到近现代 , 多少都会遗留一些遗迹与遗物 。 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东岸 , 自古为关中到河东的重要通道 , 汉代称临晋渡 , 唐改称蒲津渡 , 宋时改大庆关渡 。 明清以后作用大不如前 。 1989年永济县文物工作者发现唐代的铁牛和铁人 , 1991年和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渡口进行了正式发掘 , 弄清了唐代以来的地层关系、金元建筑遗迹、明代堤坝、渡口、浮桥、唐代铁牛、铁人、铁山、铁镦柱、七星柱等 , 比较完整地揭露了以唐代铁牛为代表的与渡口相关的重要文化遗存 。
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延津县沙门城址与黄河渡口进行了发掘 。 沙门城址位于延津县沙门村东北2千米 , 在北宋至金代前期为黄河南岸的一处重要渡口 , 金代后期至元代初期有近40年的时间为卫州州治和胙城县治所在地 , 地处黄河北岸 。 随着黄河改道 , 元代初期卫州府迁移 , 这座渡口城市逐渐被废弃 , 明清时代被黄河淹没 。 发掘清理表明 , 金元时期的城址位于现地表之下1.5米左右 , 北宋时期的遗迹深埋于现地表3米以下 ,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则出土于现地表7米以下 。 发现较多的穿孔大石块可能与运输或商业交易中挽系牛、马等牲口有关 , 大量礌石应与军事防御有关 。
四、黄河泛滥的文化遗存
黄河下游的多次决口淹没了很多城市与村庄 , 而河水带来的泥沙又将这些城市与村庄彻底埋入地下 。
在河南内黄三杨庄发现的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的聚落遗址 , 在已完成考古勘探的100余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 , 共发现10余处同时期的宅院遗存 , 贯通东西的主干道路1条 , 次主干道路2条 , 南北次主干道路1条 , 宅院通往主干道的小道3条 , 还发现有湖塘遗迹1处 。 另在附近发现有农田、墓葬等 。 (图七)像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完整地保存了火山爆发后的实景一样 , 三杨庄遗址完整地保存了大水淹没之后的情景 。 至于具体的淹没过程 , 发掘者推断“可能于新莽时期黄河的一次大规模泛滥决堤而被整体淹没” 。 白岩先生则在分析遗址的遗物、遗迹之后 , 认为是东汉黄河改道之前主动搬迁后被淹没的 。
华夏考古|《华夏考古》2021年第5期要览
本文图片

图七 三杨庄遗址第三处庭院与周围农田(刘海旺:《内黄三杨庄遗址》 , 河南文物网 , 2010年6月13日 , http://adkx.net/2j51z)
在内黄地区开展的以三杨庄、岸上和大张龙三个遗址为中心的河流地质考古学研究 , 揭示了主要由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和洪水沉积层交替叠压所形成的地层序列 。 在岸上发现的沟渠遗迹有助于理解人工水利设施对黄河冲积过程的潜在影响 , 而大张龙的文化遗迹和洪积层则显示了宋代的洪水过程以及人工建筑对微地貌的影响 。 综合三个遗址的地层序列 , 发现内黄县的地貌在全新世经历了由相对稳定向不稳定变化的过程 。 在3000B.P以后黄河的洪水泛滥频率增加 , 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扩大有一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