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砂|认识古代的治玉工具( 五 )


解玉砂|认识古代的治玉工具
本文图片

汉代 玉剑格
玉剑格内部
有一个套接剑体的矩形穿孔 ,
穿孔两侧的地子较低 , 是以管钻法去料而成 ,
因此在低凹的地子上常留成排的管钻凹痕 。
3、管具的使用特征
新管具藉由回旋转动力量消磨玉料 , 因此玉料的耗损量与旋磨次数呈正比 。
小型管具钻磨玉料 , 通常上方旋磨次数明显多于下方 , 因此玉料的耗损量也会呈现由上而下递减的趋势 , 使制作而成的穿孔呈现上大下小的喇叭状 。 但当管具管壁通直 , 玉料也较薄时 , 则穿孔并不会表现为明显的喇叭孔 。 值得注意的是 , 利用小型管具穿孔常会由于某些因素使孔位产生偏移 , 以致在器表留有管钻未完的圆圈痕迹 , 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七四号墓出土的良渚玉钺系绑孔上方即见有此类位移的圆圈凹痕 , 可作为管具钻孔的有力佐证 。
解玉砂|认识古代的治玉工具
本文图片

单向管钻示意图
解玉砂|认识古代的治玉工具
本文图片

新石器时代 未完工环形器
单向管钻时 ,
上端旋磨次数最多 , 玉料耗损量最大 ,
圆孔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孔状 。
中型管具制作器物时 , 中孔有单向管钻与双边对钻两种方式 。 若以单向管钻法制作中孔 , 所钻中孔一般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 , 且由于打孔将通时底部玉料出现的崩裂问题 , 使喇叭孔下缘常会产生不圆整的毛边现象 。 当采用双边对钻法时 , 管具分别由玉料顶部和底部向内钻磨 , 如果两方钻孔准确接合 , 则会因上下两端玉料耗损较多而使玉器中孔形成上下端大、中间收窄的状态;反之 , 则孔壁会产生台阶状凸起 , 浙江省月瓶窑所出玉器之上即见有此类管具双边对钻不齐而成的台阶状凸起 。
解玉砂|认识古代的治玉工具
本文图片

双向管钻示意图
新石器时代 未完工玉琮
至于仅用在切割玉璧外缘的大型管具 , 所出器形通常极为圆正 , 但由于管具无自身的耗损 , 致使玉璧外缘在产生细利旋磨痕迹的同时 , 还会形成由上向下倾斜的坡面 。
解玉砂|认识古代的治玉工具
本文图片

战国时期 玉璧
简言之 , 管具制作玉器 , 玉料耗损量受旋磨次数影响 , 若使用单向管钻法钻磨 , 加工处呈现出上宽下窄的喇叭状;若采取双向管钻法 , 则会产生两端较宽、中间收窄的现象 。
解玉砂|认识古代的治玉工具
本文图片

桯具的应用
(采自清代李澄渊绘《玉作图》)
1、桯具的形状与操作
以清代李澄渊《玉作图》为基础 , 通过研究出土玉器器表痕迹 , 对古代制玉过程中所使用的桯具进行科学还原 , 推测其应是一种锥状实心工具 , 有粗细之别 , 前端形态也存在尖锥状与圆锥状的差异 。 但其操作方式却基本保持一致 , 即利用反复回转所产生的力量推动解玉砂 , 以完成对玉料的特定消耗 。
解玉砂|认识古代的治玉工具
本文图片

桯具打孔示意图
2、桯具的功能
在古代制玉过程中 , 桯具主要用来钻孔、镂空和压地 。
钻孔是桯具最基本的功能 , 从新石器时代肇始 , 一直延续至今 , 在历代玉器中均普遍存在 。 以桯具制作镂空多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时期 , 以及商代、西周玉器之上 。 红山文化中桯具主要配合宽砣制作片状玉饰镂空;良渚文化与龙山时期 , 桯具则仅作为器内镂空的第一步骤;在桯具、砣具与金属三角棱线共同完成的商代玉器镂空中 , 桯具的使用出现在勾转内侧用以塑造勾转有力的造形;至于西周桯具则被安置于镂空起点处 。 桯具压地出现于浅浮雕纹饰的处理 , 这一功能首先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时期 , 后成为流行的凸显纹样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