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范曾国画讲座(二)( 四 )


只有理解了书法的八法,才能通晓绘画之六法。
范曾&范曾国画讲座(二)
文章插图

元代赵孟頫 认为书画不仅技法相通,本质也相同,有诗为证:"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书画论家董其昌讲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称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也。"只有融书于画,才能脱离画师画的甜俗之气,画出有"士气"的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艺术重要的一个至高领域,是世界艺术宝库里不可取代的一个空前伟大的画种。这对当时画家影响极大,许多画家将书法的技法、笔趣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之中,吴昌硕甚至有“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之言,他把书法的行笔、章法、体势融入绘画之中,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比如他的《秋光》图,先用大笔铺毫写葫芦,用篆书的中锋以笔画菊花,更是用狂草的笔法挥写葫芦的藤蔓,后用大笔画出葫芦的片片叶子,正是因为各种笔法的运用,使得画面跌宕生姿,层次感极强。
古人作画之所以如此重视用笔,是因为笔是画的骨干。有了骨干,筋脉才可相连,血肉才有所依附。笔法凌乱、毫无章法,就像根基不稳的高楼,还未建成就摇摇欲坠,总有一天会成为一滩烂泥。
范曾&范曾国画讲座(二)
文章插图

笔墨、笔墨,笔法和墨法不分家,中国绘画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等笔法确定了形,就要用墨充实其精神。如何用墨?有两点:首先它空灵,用墨不多;其次它厚重。有一次,一个研究生问我:"范先生,什么叫厚重?是不是墨涂得多就是厚重?"我说:"画的是地方就叫厚重,画的不是地方就不厚重。 一个中国的举重冠军,块头大、体力也足,咬牙切齿拿着一个笔墨。我可以断定,他拿毛笔下去的力量一定比我狠,但他的线条肯定没有我的有力量。线条的力量来自"腕力",但这个腕力并不是说你掰手腕时表现出来的那个力度。什么是腕力呢?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说过,"腕力者,非角士掰腕之力也。长颖兼毫,持于笔尾,悬空挥写,于二维之平面上,以用笔之提压顿挫、轻重虚实,呈万象于三维空间,斯之谓腕力……腕力乃丹田之气由臂至腕、由腕至指、由指至神经末梢运转回环、冲破逆折之力。"(《神会:范曾与八大山人》)这个力量不是物理的、体能的力,而是内在的、气韵的力,来自丹田。一个画家,可能柔弱不禁风,他的东西也用墨不多,但你能感到空灵、幽雅、厚重。你看到他的画静气,没有烦躁,不会有丝毫不安的感觉。一个画家,画出来的东西老使人坐立不安、烦躁不已,看着他的画就令人愤怒,这是好画家吗?当然不是。好的画家画出来的画,令人心灵平静,愿意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然后若有所思且心有所悟,又有所得,身心为之健康,走上更辉煌的人生。能产生这样效果的笔墨,就是好的笔墨。好的笔墨追求一种和谐的、冲融的、静穆的境界,是心灵中宁静之神对于躁动魔鬼的主宰。什么是坏的笔墨?坏的笔墨就是从画面上跳出来的笔墨,因为它不在一个大的秩序之中,不在你所构想的气韵之中。
范曾&范曾国画讲座(二)
文章插图

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本身就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它们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美在于有意味,中国画的根本就在于,它是写意的、传神的、气韵生动的。以中国的人物画为例。人物画自上古开始就讲求传神,刘向的《别录》讲"画其形象"、《尚书—注疏》讲"写其形象"、《汉书—苏武传》讲"法其形貌"、《鲁灵光殿赋》讲"写载其状都是这个意思。到明清之时,达到一个高峰,称为"写真"。但是,这个"写真"和现在一些明星竞相出版的写真集完全不是一回事,它强调的是神情意态的相似。在人物画中常提到的"写照"一词也是此意。李泽厚、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中讲"和'传神'相关的'写照'这个概念,也同佛学中所常说的照'的概念相关,'写照'并不是画肖像的意思……在佛教中,'照'指的是心的一种神妙无方的知觉能力,它是和人的精神分不开的……所以,'写照'就不是一般所说的画像的意思,而是要写出人的神妙的精神、智慧、心灵的活动"。"传神"、"写真"、"写照"三词,都体现了中国画家不以形似为满足,而以追求传神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