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访黄梵:普通人也需要写诗的生活,需要写诗充实自己的精神

一个寻常的黄昏 , 你独自走在满是腐败秋叶的小路上 , 四周全是寂静 , 只有蟋蟀的细小叫声;天上一只鸟无声地飞过 , 又盘旋归来 , 再次飞过你的头顶 。 你感受着这一切共同营造出的某种气息 , 突然觉察到了“灵感” , 诗意随之涌起 , 你想:如果能为眼前这情景写下一首诗就好了 。 该怎么写呢?怎么写才能把感受到的东西化成与之相称的文字?回家后 , 你面对电脑或白纸在脑海里“写”了几句 , 甚至“写”出了一整首 , 却觉得这些文字毫无诗意可言 , 如果这时你碰巧又想到某个大师或天才的作品 , 一比较更觉得自惭形秽 , 于是你终于慢慢地关上电脑 , 让令你心动的那个情景和写出那一情景的念头像正在窗外消失的光线一样滑走了 。 一首诗曾在你身上出现 , 但只在脑海里存在过一个雏形 , 一个设想 , 却没有形成文字 。 在《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里 , 作者黄梵在第一章的“写作的真实过程”一节就反对了这种做法 , 阐明“潜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 并举例作了证明 。
“任何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 , 海明威如是说 。 如果连海明威的初稿都这样 , 如果托尔斯泰都要把《战争与和平》重写八遍 , 卡佛的每篇小说都要重写不下十遍 , 一个试图进行创造性写作的普通人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在腹中苦思冥想的那个‘想’ , 与落笔纸上既成事实的那个‘写’ , 其实是有天壤之别的……创作要像苍蝇试错那样 , 及时捕捉即兴涌现的种种灵感 , 不断修正先前的想法 。 ”黄梵说 。 “真正的写作 , 是让你把写作交给内心的两个自我管辖 , 让理性的自我预先画出‘鱼’的样子 , 又让即兴探索的自我(潜意识)推动着‘鱼’一步一步向前演变 , 进化成‘智人’ 。 学会同时发觉两个自我的潜力 , 正是写作课欲达成的目标 。 ”
在开篇打破下笔困难症之后 , 黄梵在书中给出四种可以写出“像样的诗句”的模式 , A的B、A是B、用B重新解释A、让A做A做不到的事 。 举例来说 , 洛尔卡(又译为洛尔迦)《窗之夜曲》中的一节:
我的头
从窗口探出 ,
我看到风的刀
多么想把它砍掉 。
“风的刀”既是“A的B”这一模式的出色运用 。 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其他几种模式 。 然而这些模式最有可能引起这样的疑问:这些模式不会限制诗歌写作的自由、束缚写作者的个性化表达吗?黄梵认为:“我常用‘基本舞步’来比喻四种模式 , 等你跳舞自如的时候 , 就会忘了基本舞步 , 那时已化在自如花样中的基本舞步 , 并不会影响你的跳舞个性 , 无数舞者学的基本舞步一样 , 跳舞风格却迥异 。 所以 , 四种模式是拐杖 , 一旦把初学者搀扶到会走路 , 就可以扔掉拐杖 。 就像写书法开始要练基本笔法 , 成为书法家以后 , 你不会感到基本笔法会影响书法个性 , 或碍手碍脚 。 ”
这些模式或许可以帮助一个人写出一首诗 , 但显而易见的是 , 一个人最终能写到什么程度 , 比如是否能写出一首真正的好诗 , 甚至杰作 , 被他人普遍认可 , 还要看勤奋与天赋 。 不过 , 大部分人写作的主要目的想必也不是为了写出所谓杰作 , 更不是为了成为大师 , 而是完成一次充满未知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 。 如果诗真的可以取悦人的话 , 那它首先取悦的应该是你自己 。 黄梵在新书分享会上也说 , 常人都把诗歌看成是一个天才的事业……我也承认有天才 , 但这不是说 , 普通人就不需要写诗的生活 , 很多人并不一定要成为诗人 , 他需要写诗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
采写 | 张进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 作者:黄梵 , 版本:纯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