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访黄梵:普通人也需要写诗的生活,需要写诗充实自己的精神( 三 )


诗歌|专访黄梵:普通人也需要写诗的生活,需要写诗充实自己的精神
文章图片

黄梵 , 诗人、小说家、副教授 。 已出版《第十一诫》《浮色》《南京哀歌》《月亮已失眠》《等待青春消失》《女校先生》《中国走徒》《一寸师》《意象的帝国》等 。
2
写作需要直觉和理性的配合
新京报:本书开篇第2节就讲到“潜意识” , 强调潜意识在写作实践中的强大推力 。 讲潜意识之作用的目的是什么?
黄梵:过去的写作教育有个巨大弊端 , 认定写作是理性的行为 , 与写作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 , 几乎每个作家的写作 , 都包含大量的即兴写作 , 就如同写意画家的即兴挥毫 。 真正的写作 , 实际是理性与即兴发挥的交织 。 推动即兴写作的 , 当然是潜意识 。 我谈潜意识 , 一方面是想提醒 , 写作不可能用理性完全控制 , 别指望全部打腹稿 , 另一方面 , 是想让大家有个观念转变 , 写作者只需想好框架 , 就可以利用模式的暗示 , 用即兴写作填充框架中的空白 , 这是作者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 , 同时因为有框架约束 , 又不致跑偏或散漫无度 。 这是很多作家的写作经验 , 比如海明威每天写作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 但具体怎么发生 , 他悉数交给即兴写作 。 萨克雷的情节 , 也都是即兴写出的 。 诗歌更是如此 , 写诗课上 , 我经常要求学员 , 根据模式或框架 , 进行即兴写作 。
由潜意识推动的即兴写作 , 是古代诗人的神话 , 比如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 。 现代作家中 , 完全仰仗即兴写作的极端例子 , 有赫拉巴尔写《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 沃尔夫写《天使 , 望故乡》 , 凯鲁亚克写《在路上》等 。 不能因为即兴写作无法教学 , 就索性对它视而不见 , 甚至用打腹稿等理性写作代替它 。 即兴发挥虽然是一头野兽 , 但也有办法控制它 , 要么树立起初稿概念 , 事后修改初稿 , 要么像书法家临帖那样 , 预先把模式或框架置于心中 , 书中提供了大量这样的模式和框架 , 这也是控制妙法 。
诗歌|专访黄梵:普通人也需要写诗的生活,需要写诗充实自己的精神
文章图片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1914-1997) , 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 代表作有《过于喧嚣的孤独》《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等 。
新京报:书中有一节的标题是“方法比灵感重要” , 这大概与一些读者对诗歌写作的想象有些不同 。 这句话具体怎么理解?
黄梵:爱好者和作家都会认同 , 召唤灵感更像是祈祷的仪式 , 只不过爱好者更关注与诗人神话相关的仪式 , 比如李贺骑驴觅诗 , 李白醉酒吟诗等 , 对成不了神话的仪式 , 漠不关心 。 比如 , 他们不会关心歌德晚年每天必须闭门写十行诗 , 才放过自己 , 不会关心白居易说的“旧句时时改” , 毕晓普把诗放在窗台改十年等 。
当代诗人会用稳定的工作方法 , 来让灵感集中产生 , 他们更信任工作方法这种召唤灵感的仪式 。 书中讲的“定时定点写作” , 就是催生灵感的绝妙仪式 , 效果甚佳 。 当代诗人一般会为工作方法辩护 , 爱好者会为灵感辩护 , 因为灵感恰恰是爱好者模仿诗人神话收获甚微的东西 。 这不是说诗人会放弃平时记录灵感的习惯 , 而是说它们对写作的贡献 , 远远不如闭门写作 。 新诗不像旧诗词 , 有格律和诸多写作惯例 , 可以帮助诗人脱离稿纸写作 , 这也是为什么单句对新诗写作很重要 , 很多诗人闭门写作前 , 记录的往往是路途脑中冒出的单句 , 新诗诗人脑中很难冒出整首诗 , 通过闭门写作激发的大量灵感 , 诗人可以从单句起飞 , 完成一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