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千年瓷都“进”与“退”,一年吸引五千洋景漂

徐伯|千年瓷都“进”与“退”,一年吸引五千洋景漂
文章图片

采写/陈纪英
父亲端坐在台前 , 佝偻着身子 , 专注于眼前的瓷胚 , 手中紧握的画笔蜿蜒流转 , 明暗浓淡的山川、河流、花卉、兰草等等图像渐渐现身 。
徐伯梵儿时记忆中的父亲 , 就是这般形象——沉默得像一座希腊雕像 。
这样的时光 , 于外人看来 , 沉闷而无聊 , 但徐父却沉醉自得 。
在景德镇 , 可能有半数人从事瓷器工作——但上世纪末 , 是本地瓷器人的梦碎时分 。
景德镇渐渐不复往日荣光 , 工业新贵潮州、福建德化一跃而上——到2007年 , 景德镇陶瓷工业产值与潮州的差距已经拉大到近5倍 , 戴了千年的“瓷都”帽子 , 也在中国陶瓷协会的评选中 , 连续数年花落潮州 。
当地久负盛名的十大瓷器厂也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 , 于上世纪末黯然离场 , 六七万人因此而失业——徐父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 彼时 , 他月薪只有四五百元 , 养活四个孩子以及一大家子人 , 常常入不敷出 。
此后 , 父亲丢下握了多年的画笔 , 另选生路 。
“这根线断了 , 遗憾 , 失落肯定是免不了的” , 徐伯梵向《财经故事荟》回忆 , “我们家里好几代人 , 都是做瓷器的 。 ”
二十年后 , 在操作台前 , 父亲重新拿起了画笔 , 母亲也再度为陶瓷贴画 , 徐伯梵也成为了宋景陶瓷公司的总监 。
徐伯梵家族与陶瓷产业的纠葛不休 , 也是景德镇的陶瓷产业 , 从繁荣到失落 , 再到复兴的一扇窗口 。
1700年前 , 景德镇因瓷而兴 , 成为全球最古老的工业城市(李约瑟博士语) , 千年之后 , 景德镇陶瓷产业期待重回巅峰——只是 , 这一次 , 支点变成了“数字化” 。
千年瓷都荣与枯 几年前 , 徐伯梵大学毕业后 , 毫不犹豫回了老家 , 又干起了瓷器 , “如果你是景德镇人 , 似乎一般就不会考虑其他行业” 。
当然 , 徐伯梵回巢的背景在于 , 2010年之后 , 景德镇又开始大力复兴陶瓷工业 , 要重新夺回“千年瓷都荣耀” 。
摆在景德镇面前的长板和短板 , 都清晰可鉴 。
千年的文化沉淀——2000多年的冶陶史 , 1000多年的官窑史 , 600多年的御窑史……景德镇在某种意义上 , 与瓷器划等号;在京东上 , 不少用户评价说 , 看见“景德镇制”的蓝色印章 , 就觉得是“高级货” 。
完整的手工陶艺链条——景德镇堪称手艺人的天堂 , 每个生产流程 , 都能一一拆开 , 比如 , 在这里可以轻易买到成型的瓷胚 , 还有瓷窑提供专门的烧制服务等等 , 每年有5万来自全球、全国的年轻“景漂”来此寻梦 。
一流的手工技艺——以徐父从事的陶瓷绘画为例 , 一年入门先画风景 , 两三年能画花鸟动物 , 要画人物 , 还要等上几年 。
徐伯|千年瓷都“进”与“退”,一年吸引五千洋景漂
文章图片

京东自有品牌佳佰负责人蔡晓容对此有过切身感受 。
今年夏天 , 她第一次来到景德镇 。 亲手摩挲到的那一刻 , 她就爱上了景德镇瓷器 , “像玉石一般光洁 , 而且薄得像纸 , 能透光亮 , 然后我跟亲友们说 , 我要每家送一套景德镇瓷器” 。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 就是景德镇瓷器的四大标志 。
但短板同样显而易见 。
比如 , 工业化水平逊色于德化、潮州等地 。
一位曾经去过景德镇的瓷器商人向《财经故事荟》描述了他的感受 , “潮州很新 , 景德镇相比之下有点旧 。 旧 , 一方面是说 , 千年瓷都的古风古韵犹存 , 另一方面 , 是说基础设施还需完善 , 看着像个四线小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