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弼与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的开创|中国考古百年

“丝绸之路”是欧洲学者最早提出的概念 。 古希腊、罗马学者的《历史》《博物志》《地理志》等著作中 , 即记述了传说中通往“丝国”的贸易道路 。 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游记》的风靡 , 强烈激发了西方对神秘繁荣的东方世界的向往 , 逐渐促成了西方汉学的兴起和18世纪末以来“东方学”的热潮 , 开启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先河 。 鸦片战争之后 , 随着李希霍芬等西方人在中国大规模游历、探险和考察 , “丝绸之路”的概念由此被正式提出和确认 , 并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
从一开始 , 丝路研究就尤其重视考古工作 , 强调通过古迹的实地考察获取资料、复原历史 。 从1927年中瑞联合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相关学术活动开始 , 中国的丝绸之路考古事业逐渐起步 , 并在接下来的30余年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才形成体系 。 在中国丝绸之路考古诞生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学者 , 正是黄文弼先生 。
|黄文弼与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的开创|中国考古百年
本文图片

▲ 黄文弼晚年肖像
黄文弼(1893—1966) , 字仲良 , 原本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 但一直对金石、博物之学有浓厚的兴趣 。
1927—1930年 , 他以北京大学考古学会会员的身份加入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 , 并作为考古方面的代表 , 奔赴内蒙古、甘肃、新疆考察古迹 , 这是中国学者在丝绸之路沿线首次开展系统的科学考古工作 。
1933—1934年 , 他又以教育部考察新疆文化专员身份 , 与斯文·赫定第二次赴新疆考察 。
|黄文弼与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的开创|中国考古百年
本文图片

▲ 黄文弼手绘第一次西北考察的路线图
1927年4月 , 黄文弼加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 , 开始了为期三年半的第一次西北考察 。 图为黄文弼手绘的考察路线图 。
1937—1947年 , 黄文弼在西北大学(包括其前身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任教 , 并先后任西北大学历史、边政两系主任 。 在此期间 , 他参与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创建和张骞墓的考古发掘与修缮 , 主持了多项教学科研活动 , 并于1943年随“国父实业计划考察团” , 沿河西走廊前往新疆进行第三次丝绸之路沿线考察 。
1947年 , 黄文弼返回北平 , 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1957—1958年 , 他带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第四次赴新疆考察 。
30余年间 , 黄文弼在中国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的四次考察 , 总行程38000余千米 ,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壮举 , 他被誉为“西北考古第一人”“新疆考古第一人” 。 他的学术经历与成就 , 对中国丝绸之路考古事业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
|黄文弼与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的开创|中国考古百年
本文图片

▲ 黄文弼拍摄的苏巴什遗址古塔
1928年黄文弼首次对其进行了调查发掘 , 1958年再次对苏巴什遗址的小城、佛窟及三座土坯塔进行了调查测绘 。 2014年 , 库车苏巴什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址点构成 ,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首先 , 黄文弼明确了丝路考古研究的基本定位——面向国家急需 。
中国考古学自诞生起 , 就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己任 。 黄文弼等最早从事丝绸之路考古的学者 , 更是饱含热忱的家国情怀 , 把国家和民族的需求作为首要的学术追求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西北边疆危机四伏 , 殖民主义和分裂势力猖獗 。 西方学者和探险家们 , 如俄国人克莱门茨、瑞典人斯文·赫定、匈牙利人斯坦因(后入英国籍)、德国人维德尔、法国人伯希和 , 以及日本的大谷探险队等 , 纷纷在中国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开展了一系列以考古为主题的考察活动(尽管不一定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考古) , 他们在取得不俗收获的同时 , 也有意无意地强调西方文明在丝绸之路沿线文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提出诸如“中国彩陶西来说”“中国对新疆只有军事政治之发展而没有文化之影响”等臆断和谬论 , 对中国的边疆安全非常不利 , 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一大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