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黄蓉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几个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二 )

豆腐#黄蓉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几个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文章插图
有一种“双足双绍汤”被皇宫御厨称为“金汤”,不仅是说此汤用料精贵,价格高昂,也暗含着此汤制作的成败甚至关系到厨师们的身家性命。至于黄蓉所制的“好逑汤”,看似用料繁复,但在吊汤史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南宋大厨们眼里,也定能手到擒来。三、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道化用诗句的“雅菜”,其实是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二十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二十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之不食。这道蒸豆腐看似有些浪费,实际上却道出了我国豆腐饮食文化的精妙独到之处。豆腐的起源毋庸赘言,本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炼丹之时偶然得之。刘安和八公用豆浆培育丹苗,用后就倾倒在山上,一部分豆浆贮存在坑洼处,因为泥层中含有石膏或盐碱,豆浆便凝结成柔软固体。人们取来煮食, 味道鲜美,因而名之为豆腐。从西汉到南宋一千多年,而中国古代烹饪技术又以煮、蒸为主,大宋子民想吃个蒸豆腐自然不难。但真正出了名有豆腐情节的,却还是我们前文提到的明太祖。太祖当年落魄之时,曾有人给了他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续命,其中的白玉指的就是馊了的豆腐。朱元璋做了皇帝,依旧勤俭治国,每天早饭只吃一盘青菜一碟豆腐,并告诫子孙将这个传统延续下去。洪武爷的子孙的确听话,不仅遵循了传统,还对豆腐进行了花样翻新。明朝万历年间,河南按察使王象晋去拜访周王,除了看到各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之外,还惊讶地发现王爷饲养的老虎不吃肉,而是每天吃几斤豆腐。豆腐#黄蓉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几个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文章插图
大明的翰林们俸禄微薄,为了让肚子里有点油水,每每要央求光禄寺给他们一些吃剩下的御膳。有回一个年轻的翰林去得晚,轮到他只得了一盘豆腐。但这豆腐到了翰林嘴里一嚼,竟然是鸟的脑髓,可见传统的表还在,里子却早就换完了。不知朱元璋在天有灵,对此作何感想。四、炸蜈蚣这道菜乍一听多少有些让人汗毛倒竖,说来也并非黄蓉制作(估计黄蓉也不会愿意拿毒虫下菜),而是洪七公在《神雕侠侣》中亲手烹制。书中写到:“取雄鸡一只,杀死埋于世间第一阴华山处一日一夜。可得百来条七八寸长的大蜈蚣,红黑相间,花纹斑斓。一锅雪煮滚热,蜈蚣烫死了。临死之时,毒液毒尿尽数吐净。小刀斩去蜈蚣头尾,轻捏脱壳儿,肉雪白透明如大虾,洗涤干净,起油锅炸香,拌上调料即可。”姑且不谈在华山埋一只雄鸡是不是能得到百来条大蜈蚣,也不论蜈蚣油炸到底是不是像大虾这么美味,我们单看看古人们是怎么炸东西吃的。前文说过,华夏民族早期的烹饪以蒸煮为主,用于做菜的油都是脂(牛羊油)膏(猪油)这样从动物身上获取的荤油。早期没有榨油技术,直到汉朝张骞从西域带回了胡麻,中国人才开始使用麻油,但也多限于点灯照明。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三国时期,出现了用麻油煎食物的记载。植物油在中国真正被广泛使用始于唐朝的芝麻油,但真正用油炸食品是在北宋中期之后。宋朝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河东有大麻油,陕西有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旁昆子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豆腐#黄蓉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几个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文章插图
我们今天常用的豆油在宋朝似乎还并不流行,而花生油更要等到清朝后才有炼制的记录。上面列举的几道菜只是对金庸笔下美食的管中窥豹。单说靖蓉初见时两人吃饭,就有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等诸多名菜,倘若细细说来都能写成一个个故事。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梁城中“当街水饭、爊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 “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无非天下之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仅宋代,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期的饮食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的美食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充饥之物,也是折射古老东方文化的一面镜子。民以食为天,没有领略过舌尖上的华夏,又怎能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