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东平学派@李谦,元代的“东平四杰”之首,人称“翰林十五载,中外无异词”( 三 )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成宗即位,用驿车把李谦召回上都辅政。见面后,皇帝慰劳他说:“我知道你有病,但京师和你家相距不远,而且有很多高明的医生,能够治愈你的病。你应该和我一起谋划国家大政,其他的事情就不再让你做了。”提升他为翰林学士。元贞元年(1295年)因病回家。
大德六年(1302年),皇帝再次诏请李谦回朝,赐封翰林承旨,李谦在朝一段时间,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请求辞职,这一年,他已经71岁了。大德九年(1305年),李谦又被召回朝里,皇帝仍要求李谦在朝辅政,看来皇帝离了李谦辅佐还真不行。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李谦因身体欠佳不适,辞归乡里。
仁宗被立皇太子时,征李谦为太子少傅,回朝教太子,李谦身体不佳,再次提出辞职,告老还乡。至大四年三月(1311年),仁宗即位,特谕诏16人赴上都同议军国大政,李谦居首位。李谦提出了九条建议,大略是:端正心术以矫正各级官吏的行为,崇尚孝治以作为全国的表率,选择贤能的人以居宰相之位,广开言路以了解民情,救济贫困的人以维护国家的根本,督促农耕纺织以丰富衣食的来源,兴办学校以广开人才之路,颁布法令以使百姓遵纪守法安居乐业,训练士兵以居安思危。至于整肃法纪、纠察百官、负责监察的官员更要选那些一向有清廉的名望、深明治国的大体、不斤斤计较小事的人来担任。仁宗皇帝全部采纳,并将李谦诏迁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从一品),并赐银一百五十两,金织币及帛各三匹。此时的李谦达到他人生的辉煌顶峰。
皇庆元年(1312年),告老还乡的李谦卒于家中,走完了79年的人生历程。
元朝东平学派@李谦,元代的“东平四杰”之首,人称“翰林十五载,中外无异词”
文章插图
【他,尊崇儒学 成为一代文士】
李谦曾专门从李昶学《春秋》,而在府学又从康晔学《书经》,从李桢学《大学》,其经学修养是相当高的。从他写于至元三十年(1293)和元贞元年(1295)的三篇学记里可以确知他的理学思想。在元贞元年《平原县修庙学记》中他说:
窃惟人性根于天,未始有今昔之异;而学随世变,则有今昔之不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人所有也,其相与之理,各有攸当,非为之长上者开导训迪,将失其本始,不知有教导之实。人之所以学,师之所以教,圣贤之所以传,以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此外无他说。今之学者则不然,呻其占毕作为辞章,驰骋辩说簧鼓一世,以为儒学极致,求之古人之学,相去远矣。……为士子者,所当体承明府美意,朝夕警省,讲明实用,以究夫为己之学。
文中讲道“人性根于天”,要从初学抓起,使学子从小要明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忠诚孝悌的伦理,认为学术之旨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是“究夫为己之学”。李谦的以上几句话将宋代理学的思想清晰而透彻地表述了出来。李谦认为15岁以下的“成童”应知“室家长幼之节”,15岁以上的则应知“朝廷君臣之礼”了。他指出:“人之所以学,师之所以教,圣贤之所以传,以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此外无他说。”而要实现这个理想,学者就要“朝夕警省,讲明实用,以穷夫为己之学”为己之学,就是学天之道、圣人立身之本,以仁义礼智和纲常伦理成己之心、立己之命,就是说修成一个圣贤之躯。这是修齐治平的第一步,也是根本性的一步。所以,《礼记?大学》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说。
为推动地方教育发展,李谦积极参与地方庙学的兴建,不计报酬为附近庙学撰写碑文,成为元朝山东儒学碑刻撰写最多的文士,如《重修高唐庙学记》《重修成武庙学记》《冠州庙学记》《重修济州庙学记》《重修泰安州庙学碑记》《肇建肥城庙学记》等近 20 篇,对家乡教育殷殷关切,寄望甚高,可见李谦在山东地区的威望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