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从历史看 , 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 , 艺术成就必伟大 , 美育必发达 。 史诗悲剧时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 。
【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文章图片

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文章图片

谈美感教育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 ,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 。
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 , 善关于意 , 美关于情 。 人能知 , 就有好奇心 , 就要求知 , 就要辨别真伪 , 寻求真理 。 人能发意志 , 就要想好 , 就要趋善避恶 , 造就人生幸福 。 人能动情感 , 就爱美 , 就欢喜创造艺术 , 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 求知、想好、爱美 , 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 , 真善美具备 , 人生才完美 。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 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 , 以达到完美的生活 。 “教育”一词在西文为education , 是从拉丁动词educare来的 , 原义是“抽出” , 所谓“抽出”就是“启发” 。
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 , 使它们尽量生展 。 中国儒家的最高的人生理想是“尽性” 。 他们说: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

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 , “发挥性之所固有” 。
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文章图片

▲Bato Dugarjapov
物有真善美三面 , 心有知情意三面 , 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 , 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 。 智育叫人研究学问 , 求知识 , 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 , 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 , 欣赏艺术与自然 , 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 。
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 , 但是在流行教育中 , 只有智育被人看重 , 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人否认 , 至于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 。
二十年前蔡孑民先生一度提倡过“美育代宗教” , 他的主张似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 。 还有一派人不但忽略美育 , 而且根本仇视美育 。 他们仿佛觉得艺术有几分不道德 , 美育对于德育有妨碍 。
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文章图片

▲颜宝臻(蔡元培像)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诗和艺术是说谎的 , 逢迎人类卑劣情感的 , 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 , 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 , 所以他对诗人和艺术家说了一番客气话之后 , 就把他们逐出“理想国”的境外 。
中世纪耶稣教徒的态度很类似 。 他们以倡苦行主义求来世的解脱 , 文艺是现世中一种快乐 , 所以被看成一种罪孽 。 近代哲学家中卢梭是平等自由说的倡导者 , 照理应该能看得宽远一点 , 但是他仍是怀疑文艺 , 因为他把文艺和文化都看成朴素天真的腐化剂 。
托尔斯泰对近代西方艺术的攻击更丝毫不留情面 , 他以为文艺常传染不道德的情感 , 对于世道人心影响极坏 。 他在《艺术论》里说:“每个有理性有道德的人应该跟着柏拉图以及耶回教师 , 把这问题重新这样决定:宁可不要艺术 , 也莫再让现在流行的腐化的虚伪的艺术继续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