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四 )


有了文艺 , 本能冲动和情感才得自由发泄 , 不致凝成疮疖酿精神病 , 它的功用有如机器方面的“安全瓣”(safety volve) 。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有时近于怪诞 , 但实含有一部分真理 。 文艺和其他美感活动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 , 在日常经验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
我们每当愁苦无聊时 , 费一点功夫来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 , 满腹的牢骚就马上烟消云散了 。 读古人痛快淋漓的文章 , 我们常有“先得我心”的感觉 。 看过一部戏或是读过一部小说之后 , 我们觉得曾经紧张了一阵是一件痛快事 。 这些快感都起于本能冲动和情感在想象世界中得解放 。
最好的例子是歌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经过 。 他少时爱过一个已经许人的女子 , 心里痛苦已极 , 想自杀以了一切 。 有一天他听到一位朋友失恋自杀的消息 , 想到这事和他自己的境遇相似 , 可以写成一部小说 。 他埋头两礼拜 , 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 , 把自己心中怨慕愁苦的情绪一起倾泻到书里 , 书成了 , 他的烦恼便去了 , 自杀的念头也消了 。
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文章图片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从这实例看 , 文艺确有解放情感的功用 , 而解放情感对于心理健康也确有极大的裨益 ,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情感要有所寄托 , 才不致苦恼烦闷 , 文艺是大家公认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处所 。 所谓“情感有所寄托”还是说它要有地方可以活动 , 可得解放 。
其次是眼界的解放 。
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 , 希腊哲人有“濯足急流 , 抽足再入 , 已非前水”的譬喻 。 所以在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 。 美感经验并无深文奥义 , 它只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时某一境特别新鲜有趣而加以流连玩味 , 或者把它描写出来 。 这句话中“见”字最紧要 。 我们一般人对于本来在那里的新鲜有趣的东西不容易“见”着 。 这是什么缘故呢?不能“见”必有所蔽 。 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 , 让它把眼界“蔽”着 , 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比如我们如果囿于饮食男女 , 饮食男女以外的事物就见不着;囿于奔走钻营 , 奔走以外的事就见不着 。 有人向海边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 , 他很羞涩地指着屋后菜园说:“海没有什么 , 屋后的一园菜倒还不差 。 ”一园菜囿住了他 , 使他不能见到海景美 。 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囿 , 有所蔽 , 许多东西都不能见 , 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 , 陈腐的、枯燥的 。 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 , 感觉比较锐敏 , 观察比较深刻 , 想象比较丰富 。
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文章图片

▲Bato Dugarjapov
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 , 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 , 我们本来“见”不着的他们“见”着说出来了 , 就使我们也可以“见”着 。 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 , 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 (Theylend their eyes for us to see.)中国人爱好自然风景的趣味是陶谢王韦诸诗人所传染的 。
在Turner(透纳)和Whistler(惠斯勒)以前 , 英国人就没有注意到泰晤士河上有雾 。 Byron(拜伦)以前 , 欧洲人很少赞美威尼斯 。 前一世纪的人崇拜自然 , 常咒骂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 , 但是现代美国俄国的文学家有时把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写得也很有趣 。 人生的罪孽灾害通常只引起忿恨 , 悲剧却教我们于罪孽灾祸中见出伟大庄严;丑陋乖讹通常只引起嫌恶 , 喜剧却教我们在丑陋乖讹中见出新鲜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