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三 )


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文章图片

▲Bato Dugarjapov
美育为德育的基础 , 英国诗人雪莱在《诗的辩护》里也说得透辟 。 他说:

道德的大原在仁爱 , 在脱离小我 , 去体验我以外的思想行为和体态的美妙 。 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善人 , 必须能深广地想象 , 必须能设身处地替旁人想 , 人类的忧喜苦乐变成他的忧喜苦乐 。 要达到道德上的善 , 最大的途径是想象;诗从这根本上做功夫 , 所以能发生道德的影响 。

换句话说 , 道德起于仁爱 , 仁爱就是同情 , 同情起于想象 。 比如你哀怜一个乞丐 , 你必定先能设身处地想象他的痛苦 。
诗和艺术对于主观是情境必能“出乎其外” , 对于客观的情境必能“入乎其中” , 在想象中领略它 , 玩索它 , 所以能扩大想象 , 培养同情 。
这种看法也与儒家学说暗合 。 儒家在诸德中特重“仁” , “仁”近于耶稣教的“爱”、佛教的“慈悲” , 是一种天性 , 也是一种修养 。 仁的修养就在诗 。 儒家有一句很简赅深刻的话:“温柔敦厚诗教也 。 ”诗教就是美育 , 温柔敦厚就是仁的表现 。
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而且是德育的基础 , 如上所述 。 不过美育的价值还不仅在此 。 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

艺术是解放的 , 给人自由的 。
(Art is liberative.)

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 , 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 现在我们就在这句话的意义上发挥 。 从哪几方面看 , 艺术和美育是“解放的 , 给人自由的”呢?
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文章图片

▲Bato Dugarjapov
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 。
人类生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 , 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恶、怜、惧之类自然倾向 , 它们都需要活动 , 需要发泄 。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 它们不但常彼此互相冲突 , 而且与文明社会的种种约束如道德宗教法律习俗之类不相容 。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 , 本能冲动和欲望是无穷的 , 而实际上有机会实现的却寥寥有数 。 我们有时察觉到本能冲动和欲望不大体面 , 不免起羞恶之心 , 硬把它们压抑下去;有时自己对它们虽不羞恶而社会的压力过大 , 不容它们赤裸裸地暴露 , 也还是被压抑下去 。 性欲是一个最显著的例 。
从前哲学家、宗教家大半以为这些本能冲动和情感都是卑劣的、不道德的、危险的 , 承认压抑是最好的处置 。 他们的整部道德信条有时只在理智镇压情欲 。 我们在上文指出这种看法的不合理 , 说它违背平均发展的原则 , 容易造成畸形发展 。 其实它的祸害还不仅此 。 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告诉我们 , 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仅可暂时压抑而不可永远消灭 , 它们理应有自由活动的机会 , 如果勉强被压抑下去 , 表面上像是消灭了 , 实际上在隐意识里凝聚成精神上的疮疖 , 为种种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的根源 。
教育|观点 | 朱光潜: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
文章图片

▲Bato Dugarjapov
依弗洛伊德看 , 我们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因受道德宗教法律习俗的裁制 , 本能冲动和情感常难得正常的发泄 , 大半都有些“被压抑的欲望”所凝成的“情意综”(complexes) 。 这些情意综潜蓄着极强烈的捣乱力 , 一旦爆发 , 就成精神上种种病态 。 但是这种潜力可以藉文艺而发泄 , 因为文艺所给的是想象世界 , 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 , 在这想象世界中 , 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 。 文艺还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 , 所以有升华作用(subli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