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洛汭上的黄帝( 四 )


“不争的事实”的说法是最不具说服力的 , 因为绝大多数事情并非不言自明 , 如果是事实就要拿出实证 。 例如 , 有些外国学者曾一度固执地认为 , 所谓夏朝是商朝人的臆想 , 商朝本身也是历史传说 。 如果没有殷墟的发现 , 商代就只能眼睁睁地活在传说里 。
2014年 ,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向世界遗产大会申报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 名字叫“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 申报会上一些国家的官员提出异议 , 认为他们的丝绸比中国早2000 年 , 中国的丝绸缺乏实物举证 。 这近乎开国际玩笑的异议 , 偏偏还切中肯綮 。 会后第十天 , 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召开紧急会议 , 要求加强丝绸起源的研究 , 一句话 , 先把丝绸起源于中国的实证拿出来 。
在考古中 , 国内发现丝绸的实证并不少 , 但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出示说明 。
1926年10月15日 , 中国考古之父李济对山西夏县西阴村进行发掘(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独立考古发掘) ,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记载这次“最有趣的的一个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这个当时发现的最古老的蚕茧的孤证标本 , 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 。 ”
据考证 , 它距今6000-5600年 , 它是丝绸史最重要的实证 , 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 在中国大陆 , 1958年的湖州钱山漾遗址 , 1983年的荥阳青台遗址都发现了绢片、丝带、丝线或者丝绸等实物和痕迹 , 但蚕丝属于生物高分子材料 , 很容易降解碳化 , 所以没有保存下来真正的标本实物 , 只剩下了信息 。 信息当然不是实证 。
2017年夏 , 一个暴热的下午 , 周旸(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和同事郑海玲在郑州清理一个编号为W12的瓮棺(荥阳汪沟遗址出土)时 , 丝绸被发现了:6块一碰就碎的儿童头盖骨附近的类土 , 在电子显微镜下只有10微米 , 里面的碳化物质是平纹织物和绞经织物 , 经酶联免疫(纺织纤维材质鉴定技术)检验 , 确定绞经织物的纤维材质是桑蚕丝 , 即绞经织物为罗织物 , 其年代为距今5000多年 。 这是目前世界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 , 且明确了5000多年前的两点:一是存在丝织品 , 二是丝织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广泛性 。 既然如此 , 那还可不可以再往前推一下呢?
答案很快就有了 , 就是双槐树遗址的牙雕蚕 , 它的年代在距今5300年的黄帝时代 。 黄帝的元妃就是嫘祖 , 而嫘祖是传说中蚕神——中国最早发明并教授蚕桑的人 。 唐代韬略家、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 , 抽丝编绢之术 , 谏诤黄帝 , 旨定农桑 , 法制衣裳……是以尊为先蚕 。 ”
这里存在的问题是 , 野蚕不能持续生产 , 要驯养成家蚕才有批量规模的可能 , 印度曾把野蚕驯养了一千多年都没成功 , 而双槐树的洛汭黄帝时代 , 家蚕都做成了牙雕艺术品——这固然不能凭臆想创作 , 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是:彼时的家蚕已经吐了多少年的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