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学总结_物理学习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写

高二上学期物理教学总结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高二物理教学总结_物理学习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写】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 , 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部分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 。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 , 学生应初步形成物理观念,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
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指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通过实验获取和处理信息 , 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和处理信息 , 描述和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英文简称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 。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 , 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 , 珍惜生命 , 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
从传统物理教学到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的转变
第一,从物理教学到物理教育 。物理教学通常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这就容易导致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讲授上,而忽视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为了防止这种倾向,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求,自始至终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
例如,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流程为:教师列举实例,说明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两个弹簧秤对拉实验,讲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这样单靠教师的讲授教学,缺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学生对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切实掌握 。这种一步到位的教法有悖于科学的本质,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对科学形成错误认知,认为科学发现总是一帆风顺的 , 甚至会以偏概全,有碍科学思维的培养 。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流程应为:
首先 , 解决物体作用的相互性问题 。实验观察:1.两个同学拔河;2.玩具车在桌面上行驶;3.螺旋桨在空中旋转;4.放在玩具车上的蹄形磁铁与导线间的作用 。分析归纳:无论是不同种类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等),还是不同性质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
其次,解决相互作用力的关系问题 。可分为以下步骤 。一是猜想假设:学生提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 大小可能相同 。二是实验探究:学生设计方案,交流后决定用两只弹簧秤对拉进行研究 。多数学生是将弹簧秤水平放置的,也有学生做了弹簧秤竖直或斜向摆放的实验,结果两个力的大小都是相等的 。教师肯定他们的做法,问学生:“至此可以得出结论了吗?”学生提出上述实验都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做的,他们试图做非平衡状态(如加速运动)时的实验,但读数困难 。教师采用传感器演示,发现相互作用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 。三是归纳结论:学生尝试总结规律,并进行交流 。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 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 。
第二,从重学术形态到学术、教育形态并重 。中学物理教学具有作为科学的物理和作为教育的物理的两重性 。相应地,物理知识也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外显的学术形态,另一种是内隐的教育形态 。前者揭示的是知识的表层意义,即对物理世界的描述或解释;后者折射的是知识的深层意义,即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
例如,关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电磁感应的现象、条件、规律为学术形态;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电磁互变、世界多样统一的科学观念 , 锲而不舍、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为教育形态 。教学中在重视学术形态的同时 , 应重视教育形态,形成学生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及责任心 , 使其具有学习物理和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创新精神 。
第三,从重结论应用到重科学思维过程 。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中学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重视结论应用 , 轻视思维过程 。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很多教师只关注定律应用 , 因为这样学生可以得高分,而将电磁感应发现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丢掉不讲 , 失去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机会 。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能唤起认知思维 , 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入相关的物理问题,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 讲到“时间”与“时刻”的区别、“路程”与“位移”的区别时,从上课、下课以及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到同一地点这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出发,逐渐展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以生产中的实例来分析物理问题,尽量避免用抽象的分析来阐述问题,这样既便于学生学习、理解 ,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选取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展示应用物理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有亲切感 。例如,以百米运动员的赛跑为例得出“速度”的概念;分析飞机起跑的过程 , 体会“加速度”的概念;简单介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 。
求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总结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 , 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 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 。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 。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 。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 , 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 , 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 。在接着的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给予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
在初中物理中 ,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 , 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 , 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 , 揭示出规律 。我们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 , 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 。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 , 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 。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 , 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 , 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 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 。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 。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 , 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 , 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 , 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 。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 。当然 , 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P64图9.3—6就给人很好的启示 。
五、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 。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 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 , 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 。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 , 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 , 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
在其他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图象来处理数据 。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实验中,把各点作为横轴、电流为纵轴,作出的图象为水平直线,很直观表示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规律 。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象法 。这样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
六、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 。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 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 , 抓住主要因素 , 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 杠杆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多或少的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此时的形变忽略不计,这里我们就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 , 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 , 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
理想化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 。它既要以实验事实作基?。植荒苤苯佑墒笛榈玫浇崧?。比如,我们在探究空气能传声的实验中,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听到罩内的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弱,于是我们推理得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即真空),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从而得出空气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这里采用的方法就是理想化,因为无论怎样抽气是不可能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的 。又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实验得出的一条重要物理规律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写怎样让学生喜爱物理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只能是客观 。大家可以想象,不论教师如何迈力 , 假如学生你的教学不感兴趣,你的教学效果会是怎样?正如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在此结合自己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丰富的学识,诙谐幽默的语言,滑稽、俏皮的举止,精神饱满的神态 , 笑容满面的表情,敏锐、机智的反应 , 甚至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都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所谓“亲其道 , 先亲其师”的反应 。例如:在讲声学“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这一节,有位男物理教师能模仿小孩的哭笑,女人的歌唱,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甚至模仿盲人歌手杨光的表演 , 不说还真有几分像 。学生们全被折服,自然送来一片掌声 。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老师及时发问,让学生理解音色的内涵,并用杨光的事迹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教师要驾驭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 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掌握教学内容的各个概念 , 定义的准确表达,仔细研究每个知识点的衔接、渗透、递进的关系 , 采用对比法,揭示不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更科学,更合理,使学生学得轻松,体会到成功与喜悦,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物理知识部的动力 。例如:八年级物理7.3物体不受力怎样运动 , 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我在整理知识时 , 帮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框图,找出这两节的区别与联系 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受力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不受力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克服困难 , 创造条件 , 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好奇心较强,物理实验形象生动,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对实验演示往往比听教师讲课感兴趣得多,所以几乎所有学生在上课时总盼望教师早一点做实验 。精心设计实验,巧妙地演示,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实验教学条件相当不足 。我作为老师,无理由拒绝做实验,关闭学生学物理这扇门 。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条件 , 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1、实验器材数量不够 , 改分组实验为演示实验 。例如:我校许多实验器材不足 , 我利用少许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放在教室中间进行操作,指导其他学生观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结论 ,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虽然条件不足,学生学习物理,兴致勃勃 。2、实验器材没有,我们自己做 。例如:我们学校做电学实验时,一套电路板都没有,我们学生分组自备器材 。他们利用三合板、钉子做成了一个个可以滑动的电池盒,一次可装入一节、二节或三节电池 。制作之用心,制作之精巧大大出乎我的预计 。大家利用自做实验器材顺利地完成课本中的实验 。在实验中,每位同学都有角色,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认真完成和观察实验,心理非常满足,兴趣特别高涨 。3、优化组合学生 。农村学生由于经历及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同,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都存在不小的差异 。我们可以分组,让动手能力强 , 成绩较好,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强弱组合,互帮互助,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寻找适合自己的空间 , 更能有效的完成实验 。四、开展课外活动 , 开发大家的潜能课外活动,多种多样,生动而有趣 , 易于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由于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叛逆性都有一定的发展,他们常常不满足教科书现存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而要自己寻根究底,经常要求独立对待一切,因此他们学习物理知识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 。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 学习完课堂知识后,布置相应的课外活动内容 。例如:现在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我们可以带着照相机去野外郊游 , 了解照相机的原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深化《光与眼睛》这一章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感到物理奥秘无穷 , 无处不在 , 对学习物理有更强烈的欲望和兴趣 。总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