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认识一个“允文允武”的曹丕( 二 )


魏文帝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 。 在《典论·自叙》中 , 曹丕这样自我介绍 , “少诵《诗》《论》 , 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 , 《史》《汉》、诸子百家之言 , 靡不毕览 。 ”裴松之《魏志》注引《魏书》也说 , 曹丕“年八岁 , 能属文 , 有逸才 , 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 二者对照 , 可知曹丕并没有过于吹嘘自己 , 他确实是年少颖悟 , 博览群书 。
按《魏书》记载 , 曹丕“所著《典论》、诗赋 , 盖百余篇” 。 总共百余篇作品 , 算不上多 , 但这些作品价值不低 , 意义深远 。
曹丕写出了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 对七言诗这种新诗体的形成 , 可谓开风气之先 。 《燕歌行》共两首 , 其中一首写道 , “秋风萧瑟天气凉 , 草木摇落露为霜 , 群燕辞归雁南翔 。 念君客游思断肠 , 慊慊思归恋故乡 , 君何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 , 忧来思君不敢忘 , 不觉泪下沾衣裳 。 援琴鸣弦发清商 , 短歌微吟不能长 。 明月皎皎照我床 , 星汉西流夜未央 。 牵牛织女遥相望 , 尔独何辜限河梁!”这首诗借乐府旧题填新词 , 以风景起兴 , 情景交融 , 描述思妇怀人之缠绵悱恻 , 语言也极清浅 , 读来朗朗上口 , 颇觉余味无穷 。
在文学批评方面 , 曹丕的成就和贡献更加突出 , 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曹丕的《典论·论文》 , 也是一篇开风气之先的著作 。 之前 , 有关文学批评的一些观点和言论 , 都比较零散 。 《典论·论文》第一次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对文学的价值、不同文体的特征、不同作家作品特点进行论述和分析 , 并提出了独到的观点 , 对后世影响极大 。
对于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 曹丕把它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 《典论·论文》中说 , “盖文章 , 经国之大业 , 不朽之盛事 。 年寿有时而尽 , 荣乐止乎其身 , 二者必至之常期 , 未若文章之无穷 。 ”在《与王朗书》中又说 , “生有七尺之形 , 死唯一棺之土 。 唯立德扬名 , 可以不朽 , 其次莫如著篇籍 。 ”立言以期不朽 , 并非新鲜事 。 而曹丕如此明确提出 , 则带有特殊的意义 。
【曹丕|认识一个“允文允武”的曹丕】著名学者王运熙、杨明分析认为 , 司马迁著《史记》 , 即有惧“鄙陋没世 , 文采不表于后”的动机 。 自扬雄以后 , 著书以求不朽的风气尤为普遍 , 但其作者大多是地位不高、政治上不得意的文士 。 曹丕有崇高的政治地位 , 仍倾心于表现自己的文才 , 说明了他对文学的高度重视 。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 , 在此之前著书以求不朽 , 一般均是写作所谓成一家之言的子书 , 其作者对于赋一类“美文” , 常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轻视 , 甚至持否定态度 。 而曹丕固然对子书仍非常重视 , 但同时也很重视诗赋 , 他所谓“不朽之盛事”是包括诗赋在内的 。 还有一点 , 曹丕并不如传统看法那样 , 片面强调诗歌的讽谕教化作用 , 对于一些咏物抒情之作 , 同样给予很高的评价 。 以曹丕的地位与影响 , 这些观点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 , “夫文本同而末异 。 盖奏议宜雅 , 书论宜理 , 铭诔尚实 , 诗赋欲丽” , 特别提到八种文体 , 像这样综合分析说明各种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 , 也是前所未有的 。 他对不同文体特点的分析 , 能够进一步明晰对不同文体特点的理解 , 深化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 , 而且 , 这些观点不仅准确 , 还特别有针对性 。 比如对于碑铭、诔文 , 曹丕主张“实” , 不必夸张 , 也不要溢美 , 平实质朴最好 。 从相关史料中可以了解到 , 那时谀墓之风已经颇盛 。 比如蔡邕就曾不好意思地说 , “吾为人作铭 , 未尝不有惭容 , 唯为郭有道碑颂无愧耳 。 ”可见 , 溢美失实的现象相当普遍 , 甚至占了主流 。 曹丕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 , 对创作中的这些不良现象 , 也是有纠偏与抑制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