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佳|先有厚和重 再有淡逸和轻灵

吴维佳|先有厚和重 再有淡逸和轻灵
文章图片

《晦明》 纸本水墨 2020
吴维佳|先有厚和重 再有淡逸和轻灵
文章图片

《神游》 纸本设色 2021
吴维佳|先有厚和重 再有淡逸和轻灵
文章图片

《虚空为四邻 4》 纸本水墨 丙烯 2018
吴维佳|先有厚和重 再有淡逸和轻灵
文章图片

《如嗟》 纸本水墨 丙烯 2021
吴维佳|先有厚和重 再有淡逸和轻灵
文章图片

《神居》 纸本水墨 丙烯 2021
展览:朱建忠个展
展期:2021.11.15-11.24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讲述人:朱建忠
“当今这个时代 , 我觉得不大可能有人会被埋没 , 除非你画得不够好!”这是我采访艺术家朱建忠时 , 他的一个回答 , 简洁有力 。
最近 ,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推出“朱建忠个展” , 这是他毕业近四十年后 , 首次返回母校做展览 。 朱建忠的作品中似乎有一团迷雾 , 对我们的观看设置了障碍 , 画面中的树既无根 , 也不蓬勃生长 , 像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滞在之物” 。 而画面中莫名出现的方块又让本来静水流深的作品产生了错位 , 一种未来感在画面中蔓延开来 , 我脑中冒出一个词——“古典未来主义” 。
“生活可以是别的样子”
我高中时 , 每个班级都有个黑板报 , 那时我是班长 , 负责这块黑板的宣传工作 , 一个同学写 , 我配画 , 那应该是我接触绘画的开始 。
高中毕业以后 , 我被分配到南通的化肥厂当工人 。 在此期间 , 南艺沈行工老师和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陈守义老师在南通文联下属的一个创作办公室 , 我的老师侯德剑也在 , 他们组织工农兵美术学习班 , 我参加了 , 在那里学习了好几个月 。 这段学习经历对我影响很大 。 我们当时是很难读到书的 , 在工厂里工作后更是如此 , 当我见到沈行工老师和陈守义老师的时候 , 我就惊叹 , 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有学问、这么有涵养、这么有风度的人!
我的家庭是非常普通的家庭 , 爸爸在上海当工人 , 妈妈在南通 , 也是工人 , 兄弟姐妹五个 , 还有奶奶 , 生活很是艰难 。 两位老师的出现仿佛是我人生中的一道光 , 我才知道生活可以是别的样子 。 在学习班 , 我和大家一起画画 , 去码头和车站画速写 。
1977年恢复高考 , 我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 。 我们那一届连工艺系一共好像有九十几个同学 。 对我来说 , 进入高校是一下子跨进了艺术殿堂 。
那时候海老(刘海粟)还在 , 我记得海老在全校报告上说:“我们学校是培养艺术家的 。 艺术不是教出来的 , 学校向你们提供了你们可以成长的条件 , 老师也是向你们提供这些条件 , 但是最终需要你们自己努力成为艺术家 。 ”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 。
我的基础很差 , 也不知道怎么就考进了国画班 , 所以刚进学校的时候 , 阿西(陈德西)老师问我 , 你之前的老师是谁?你国画谁教的?我想了想 , 沈行工老师不画国画 , 陈守义老师也不画国画 。 我就说国画我没跟哪个学 。 阿西老师说 , 那你是个天才啊!没跟哪个学就考上我们学校了 。 其实哪是什么天才?那时候对中国画 , 我一窍不通 , 在进学校之前 , 我连一张“古画”都没看过 , 我甚至连国画是什么都没搞清楚 。
我真正开始学习中国画是进入国画班之后 , 从“什么是中国画”开始学起 。 现在想想 , 这个问题蛮难回答的 。 因为从词源上说 , “中国画”是为了区别于外来绘画而造出来的 。 那中国人的绘画 , 都可以归到“中国画”的范畴里 。 或者我们稍稍扩展一下 , 反映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或文化特征的绘画都可以叫“中国画” , 并不用区分版、油、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