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它讲的是电影行业但对行业全无尊重

流量|它讲的是电影行业但对行业全无尊重
文章图片

流量|它讲的是电影行业但对行业全无尊重
文章图片

◎张睿泠
电影艺术的表达 , 承载着创作者的思考与情绪 , 讲述着创作者的故事与情感 。 而在被表达的同时 , 电影也不可避免地被解读 , 在呈现到观众面前的那一刻起 , 它便不再只属于创作者 。 这样一种文艺作品的体裁 , 在最近 , 通过《导演请指教》再一次被搬上了综艺 , 并在电影行业引起轩然大波 。
虽然电影可以通过网络、电影院抵达大众 , 但更多的时候它只是大众娱乐消遣的选择 。 真正大量观影 , 甚至研究电影的人仍然是少数 , 也就是说 , 最核心圈层的受众是小众 。
而综艺的核心是娱乐 , 尤其是对于网络平台综艺而言 , 它的逻辑核心必然是流量 , 而获得这样的流量就势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破圈 , 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与点击 。
因此对于《导演请指教》这样一档讲述电影的综艺来说 , 其首要任务就是破圈 , 而破圈最有效的方式 , 就是传递情绪 。 毕竟情绪是最直观、最有效且每个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 它就像流量密码一样 , 在各类综艺里长盛不衰 。 看《导演请指教》的前几期 , 从传递情绪这一个维度来说 , 它成功了 。 它一层又一层 , 一环套一环 , 极富戏剧手法地让参与和观看了这个节目的人血压升高 。
第一幕 , 找到一个“小丑”
从《导演请指教》宣传开始 , 被它选中的小丑就已经被当作王牌亮了出来——作品“斩获”了豆瓣电影最低分的毕志飞 。 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
这种选角逻辑其实非常简单 , 就是找来一位“每个人”都知道他很差的人 , 毕竟黑红也是红 , 还有话题点 。 节目关于这个人的刻画 , 后续走向无非两种:一是找到各种各样的人来印证这个“差”的印象是对的;第二 , 展现出始料未及的反转 , 让观众发现这个“差”人身上竟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光芒 。 这两种方式显然前者更容易实现 , 而《导演请指教》也不出意外地走了这个路线 。
从选人环节开始 , 毕志飞作为导演就处处碰壁 。 先是被参加节目的所有演员拒绝 , 只好起用备用演员 。 到了片场 , 从剧本会到走戏 , 一路被演员消极抵抗甚至排挤 , 好像没有人愿意跟这个“臭名昭著”的导演沾上边 。 在这一段里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导演 , 只看到了一个对自己不自信 , 被演员牵着鼻子走的“剧组工作人员” 。
而到了现场 , 毕志飞所经受的则更让人唏嘘:被主持人问为什么演员不到场支持他;被李诚儒这个毒舌工具人说他拍的不是自己的作品 , 是投机取巧;被影评人质疑他作为电影方向的博士 , 中国电影史没有学好 , 甚至现场让他列举原作导演呈现过的经典里具有“东方美学”的镜头 。 一套组合拳下来 , 沿用李诚儒之前在某演技类综艺里说的话 , 就是让人看得“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
我们都知道 , 就毕志飞以往的作品来讲 , 他其实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号称“扶持新导演”的综艺里 。 但一部综艺为了流量 , 请他来又显得那么恰如其分 。 他就像那个在脸上涂满颜料 , 供人取笑的小丑 。 他存在的意义 , 就是把每一个人 , 不管是评委还是观众 , 抬到高处 , 让他们居高临下地看他 , 通过踩踏他的尊严享受廉价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 。 那个人是毕志飞也好 , 张志飞、李志飞也好 , 无关紧要 , 他颜料下的那张脸 , 那张脸下的人做着什么事 , 都无关紧要 。 重要的是节目需要这么一个工具人 , 黑色幽默直接拉满 。 《导演请指教》的导演 , 可能比节目中的很多导演 , 都懂得怎么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