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公共艺术?未来的公共艺术是什么样子?
近期 , 一场围绕“公共艺术的未来”的论坛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行 。 来自高校的知名学者及知名策展人、艺术家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 。 有专家认为 , 公共艺术是分享、是教育 , 需要的是吸引公众参与其中 , 解读 。 同时 , 随着艺术环境的改善 , 未来的公共艺术需求也增加 。
2021年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开启了公共艺术年计划 , 将艺术中心天台转变为展示艺术、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创作 , 试图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和了解公共艺术 , 进阶探索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和意义 。
11月12日 , 复星艺术中心在成立五周年之际举办了“公共艺术的未来”论坛 。 该论坛围绕“什么是公共与公共性?”、“公共艺术的未来”等主题展开 。 复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大学等各大院校的学者、艺术家与策展人针对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公共性和参与性 , 艺术与城市设计和乡村建设、对如何吸收和接纳公众对作品的解读与对艺术的理解 , 以及公共艺术未来等问题展开探讨 。
什么是公共与公共性?
在“公共与公共性”论坛中 ,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习教授吴冠军围绕“重思公共性” , 从公共和私人对照入手 , 以洛克和康德的思想并结合现代的症状做了分析 。 “在何种意义上 , 公共成为公共?”他表示 , “公共过程中 , 能够公共打开 。 在这个意义上 , 今天所有的场域 , 美术馆、艺术中心当然是公共艺术的场域 。 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你自身?这才是公共和私人很有意思的分别 。 ”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教授从公共和封闭的对照入手 。 在他看来 , 公共艺术不仅要给人看 , 而是要有人主动参与艺术 。 在他看来 , 公共艺术“不一定是纯粹在所谓的城市中由资本创造的公共空间创造的艺术 , 现在云端也是公共空间 。 要谈公共性 , 就必须了解今天的普罗大众在想什么 , 关键是有没有可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 更多人了解到这件艺术 。 这不是强制性的 , 而是可以真正吸引他们进来关注 。 ”
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文章图片

卡普尔《云门》 , 把整个城市都倒映在了云门里面 , 使观者思考自己跟城市的关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祁涛从当代“公共性”危机的角度出发 , 在他看来 , 很多“公共性”的话题背后有资本运作和社会再分配的场所 , 这也是我们所需警惕的 。 “今天在上海有很多美术馆 , 信息和宣传的效果不在官方媒体上 , 而是在小红书等等APP上 。 因为在那些APP上能看到很多网红可以打卡 。 例如 , 浦东美术馆某一时段会有穿着打扮漂亮的女孩排队拍照 。 花160块钱买票不是为了别的 , 而是为了拍美美的照片 。 这个现象反映了资本运作和社会再分配 , 不仅定义这个空间 , 而且使得人们进不到这个空间的时候是被定义的 。 ”
祁涛表示 , “我认为哲学和艺术共同解放的力量要聚合 , 重构公共性的组织方式 , 不是被定义着进入到某个公共空间中来 。 我们来谈公共艺术未来的时候 , 它指向了公共艺术的自我解放 , 这种解放同时表明着公共艺术参与者的自我解放过程 。 ”
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文章图片

艺术家埃利亚松此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制造的一个巨大的瀑布 , 吸引了无数人来打卡
独立批评家、策展人王南溟从“没人看的展览的公共性在哪里?”这一问题出发展开讨论 。 “展览没人看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不行 , 可能是前沿 。 没人看、没人理睬的公共艺术在哪里?孤独者的公共性价值到底在哪里?”对此 , 在他看来 , 现在的“人数压迫症”对美术馆的发展是不利的 , “网红展意味着年轻艺术家在美术馆里几乎没有机会的 , 没人参观 , 不能成为媒体的追踪热点 。 公共性跟人数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要重新进行一次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