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三 )

崇明前哨村中的公共艺术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彦华则从艺术学家克莱尔·毕晓普写的《人造地狱》一书出发 , 梳理了百年间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参与现象 。 他表示 , “今天我们在研究参与式艺术 , 不仅仅探讨艺术和社会这样一个大关系 , 而是将社会本身分层 , 它有很多层次 , 比如社会的生态、社会的性别、社会的身份、社会的技术等 , 这也是今天西方比较前沿的对参与式艺术的研究 。 ”
公共艺术的未来
在当天的最后一场论坛中 , 与会嘉宾围绕“公共艺术的未来”这一主题展开 。 策展人、独立学者马钦忠回顾了公共艺术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 也谈及了公共艺术的学科建设 , 以此提出了当下公共艺术所存在的问题 。
对此 , 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表示 , “公共艺术不是政府行为 , 还是属于艺术的范畴 , 属于跟公众结合度最广最艺术的门类 , 所以我们还是有信心地讨论它的未来 , 因为我们需要艺术 , 我们有那么多艺术爱好者 , 艺术环境在不断改善 , 未来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不是减少 , 而是在增加 。 ”
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文章图片

复星艺术中心公共艺术年计划 , 赵半狄《熊猫花园|云上的日子》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郁喆隽从“话语空间”这一视角切入 。 他表示 , “‘话语空间’不完全由艺术家或者策展人、专业人单方发起的活动 , 而是有一种所谓的公共艺术的开放性 , 即便是非专业人士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 也可以参与 。 公共艺术作品有点像艺术鉴赏的疫苗 , 每个人体内都有这样的鉴赏或者消化的能力 。 当他们看到这个异物放到自己的城市的熟悉的地方时 , 再普通的人也会想这个问题 , 为什么放到这里?然后慢慢由外在的异物变成他身体的一部分 , 甚至他们会主动赋予它一些再发挥、再创制的空间 , 给它穿衣服 , 戴个帽子 , 把钢铁那部分东西变成生活接纳的一部分 。 我理想心目当中真正能创造话语空间的公共艺术 , 它不是由单方面发起的 , 或者它能够建构起来的异构空间也不是由单方面完全支撑起来的 , 我把它叫做’无心的共谋’ , 期盼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公共艺术对它的阐发也好 , 解读也好 , 哪怕是滥用也好 , 我觉得我总体感觉我们附庸风雅远远还不够 , 还需要更多的附庸风雅 。
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文章图片

安东尼·葛姆雷的公共艺术作品《临界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