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二 )


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文章图片

论坛现场
艺术与城市、乡村建设
当天的第二场讨论围绕着“艺术与城市设计”主题展开 。 上海市社科院文学所研究院包亚明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的阐释 , 呈现了现代城市空间中复杂的博弈过程 。 他表示 , “公共文化或者公共性问题是建立在社会的微观层面上 , 是由我们感受到的城市里很多的公共生活空间所组成的街道、街道商店、公园里面的日常交往产生的 。 它形成了不断变化的公共文化 。 在占有城市空间的同时 , 反过来也被城市空间所占有 , 影响城市空间的时候 , 实际上各种力量的效力和决定权重有很大的差别 , 但是公共空间本质上还是向全体开放 。 它是一个民主的空间 , 到底谁能够占有公共空间 , 并且占有城市 , 这是值得思考的 。 ”
“公共空间与城市更新的文化价值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 既需要形象生动的表达 , 也需要受众的领悟 。 文化价值的延续和传承涉及到城镇形态、空间品质、生活方式 , 也涉及到公共政策和城镇治理 。 “当我们讨论公共空间与城市更新文化价值的时候 , 其实我们是被困在两种社会期望之中:一种是要成为传统城市主义精髓的保护者 , 另一种是创造性地应对现状 , 谱写城市的未来 。 我们始终是在这样两种期望当中‘受困’ , 我们要不停地做出回应和回答 。 ”
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文章图片

复星艺术中心四楼 数字空中花园 宫岛达男作品
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文章图片

朱利安·奥培 , 《艾米莉亚1 , 朱利安 , 雅思敏》 , 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 2020 。 摄影师:Alessandro Wang
在论坛上 , 静安国际雕塑展策展机构负责人毛文采讲述了自2010年以来的静安国际雕塑展的理念及策划思路 。 “雕塑公园这块地本身是有争议的 , 当时拆了不少老房子 , 这块地是上海很有名的“东八块” , 一直有争议 , 后来把它做成公共的空间 , 也就没什么争议了 。 我们在2007年接触项目 , 第一次做的时候是2010年 。 这期间花了三年的时间学习探索 。 问题是 , 我们在2010年展览的时候定了一个比例 , ‘7比3’ , 即当年要70%国际作品 , 30%国内作品 。 我们没有做到 , 我们只做到了90%国际作品 , 10%国内作品 。 去年 , 我们的雕塑展差不多达到了’7比3’的比例 。 这12年里 , 中国的公共艺术在发展 , 可是速度很缓慢 。 ”
毛文采认为 , 从静安国际雕塑展中的中国公共艺术作品比例上升较慢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家的观念问题 。 艺术家是非常个性的 , 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可以随意发挥 。 但是当艺术家的作品离开了艺术家的空间 , 那么艺术家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 , 而这一过程也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 “公共艺术的魅力在哪里 , 就是在地性以及跟观众发生关系 , 观众才会关心 。 如果没有这些概念在里面的话 , 是很难跟观众产生共鸣的 。 公共艺术的有趣性就在这里 , 很多事情是你无法预先设想 , 但是它有教育的作用 。 十年做这一展览的过程给我们最大的鼓励就是公共艺术比任何一个艺术都有魅力 , 因为它是分享、是教育 , 更是和民众发生关系的 , 这才是有趣的魅力 。 ”
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
文章图片

【空间|圆桌|公共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如何真正让公众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