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从来就不是流派的“海派”艺术,如何改变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格局( 二 )






文化@从来就不是流派的“海派”艺术,如何改变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格局
文章插图

吴湖帆 双松叠翠 纸本设色镜片 133x68
中西兼道,实则是对于艺术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思考与融合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出现了种种关于中西融合的观念和实践,在中国画的中西融合方面,取西画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使中国画具有描写现实生活的能力。在西画的中西融合方面,一者注重西方表现性语言与传统写意的结合;另者侧重西方写实性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的结合,由此形成了中西融合的主线,从中体现出应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中国美术在现代西学东渐社会情境之下自觉对应的结果,也是20世纪西画东渐在文化移植之中所作出的现实选择。
海派艺术名家的“中西融合”之道独具特色,其中可推林风眠和刘海粟为代表。林风眠先生认为东西方艺术“因相异而各有所长短”。在绘画上,他潜心研究中国画的新风格,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另一方面运用西方绘画之技巧,在领悟东西方艺术的精髓之余,实现了中西融合。刘海粟先生受康有为影响,认为“合中西而创艺术之新纪元”。其中西兼道不仅体现在绘画创作上,还体现在艺术教育思想之上。绘画上,刘海粟取东西方艺术之表现主义的倾向,用笔强劲有力,色彩豪放,浓烈。除此之外,刘海粟在本身就源自于西方的艺术教育上,也颇有建树。
纵观两位大师的艺术生涯,林风眠之中西兼道是一种内省和冷静,而刘海粟的中西兼道更体现出一种热情与豪放。大家之作所呈现的海派艺术中的中西兼道之风,实则是对于艺术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思考与融合。
深入关注近代上海画坛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海上绘画不是单纯在传统基础上的延续、发展和变革,它是中西文化撞击和影响下的产物。它在同一时代背景、地域氛围、文化因缘孕育下生成,也形成了鲜明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在西学东渐的近代文化情境中,所形成的近代城市的商业文化和移民文化特质。作为上海文化特质在世俗化、商业画和多元化的氛围中获得了新的历史表现。“近现代海派艺术大家系列展”所列名家力作及其相关文献,逐渐将观者的注意力和思考点,引向中西文化融合语境中的前后、内外的范围。这启示大众在传统艺术延续的纵向坐标的同时,还应该构建起一种的中西文化对话的横向坐标,以为完整地通过中国近现代中西融合的前沿区域的前后海派、内外海派的共生制约的现象,并以此为学术向度,进行相关外来文化对中国美术本体建构影响,以及中国现当代美术话语体系自觉完善的思考。
现代标程,对于中国传统美术的现代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浪潮中,呈现出国内学子留学海外的趋势。历经了先声、酝酿和开拓的历程。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西洋画运动的鼎盛之期,出现了以振兴中国现代艺术为理念的现代艺术探索。
以留欧与留日艺术家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依托专业的美术院校和西画团体,构成了海派艺术新的时代标程。他们从教学实习和创作研究,全面展开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纵深格局。吴大羽、倪贻德两位大家即是一种卓越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曾于20世纪20年代留洋,在此过程中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影响,将背景、流派迥异的风格化相糅合,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精神。
历史证明,一味模仿、追随绝不是改革中国传统绘画的正道。因此,他们在吸取西方现代艺术之精华的同时,又强调融民族艺术特点及其美学思想。强调兼容并包、中西融合,从而创作出众多具有深厚底蕴和形式美感的作品。两者在艺术实践与理论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中国传统美术的现代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