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凌家滩遗址① | 中国第一个玉文化高峰( 三 )


这些墓地主人们生前生活在哪里,成为当时凌家滩遗址考古的一大重点。
在凌家滩墓葬以南,裕溪河静静流淌。经过多年大范围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2013年凌家滩遗址开始了又一次的考古发掘,准确找到了凌家滩先民的居住区——位于墓葬区以南、裕溪河以北的区域,在这里还发现了大型红烧土块遗迹。
同时,通过考古发掘,一条起于裕溪河、止于裕溪河呈现为半圆形大型的人工修筑的壕沟遗迹也被揭露。这条壕沟,总长度超过2公里,最宽的地方达到30多米,最深的地方达到7米,不仅将墓葬区与居住区分离开来,还与裕溪河共同构成了一个水屏障,将居住区包围保护起来,只在居住区北处,留下一个通往墓葬区的出口。
而对于凌家滩先民来说,墓葬区虽然在居住区之外,但是将如此众多的精美器物放置于墓葬中,体现出一种祭祀崇拜,不可能放任墓葬区“自由来往”。果然,在墓葬区外围,考古人员发现了第二条大型壕沟,为墓葬区构筑起一道保护屏障。
随之进行动植物考古,则揭示出,在当时,凌家滩先民已经掌握了水稻栽种技术,发现粳稻和籼稻,饲养和捕食猪、鹿等,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同时,凌家滩出土的6件玉人,雕刻出的冠帽、装饰可以看出,在当时,古人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张敬国先生推测,应该是纺织麻或丝。
衣、食、住、行——一系列丰富的考古成果,让凌家滩先民生活图景的渐渐鲜活起来。
“经过近年来考古发掘,凌家滩遗址的总面积超过220万平方米。”张敬国先生说,从壕沟、祭坛等大型建筑看来,他们已经掌握了修建大型公共设施的能力,反映出有组织性的社会调度能力。农业生产已达到很高程度,粮食已能满足当时人民生活社会需求。
步入一个“玉器时代”,在5500年前发出文明的曙光
据了解,在距今5500年前,凌家滩遗址进入了鼎盛时期。数量丰富的出土玉器中,彰显着凌家滩远古先民的神巫、图腾等崇拜。在张敬国先生看来,还体现着另外一种社会发展的进程——以玉为礼。
“在凌家滩之前所发现的墓葬中,以陶器为主要随葬品。”张敬国先生说,但是从凌家滩开始,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尤其是在显赫的贵族墓葬中,玉器的占比达到了70%以上,尤其是87M4号墓中,墓主人身上光是挂着的玉璜就有30多件,玉器成为一种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高等级礼制性器物,这样一种原创,反映了当时凌家滩的社会体系、社会文明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与以往社会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进入了一个可以称之为“玉器文明”的时代。
考古发掘!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凌家滩遗址① | 中国第一个玉文化高峰
文章插图
凌家滩出土玉器
在退休后,张敬国先生虽然离开了考古发掘一线,但开始了另外一项重要的研究——寻找玉矿。申请课题,在安徽省境内、大江南北、历经2年,在大别山区爬了66座山头,采集了许多矿石标本,经过检测,找到了凌家滩出土的大量玉器的矿料来源。“就在离凌家滩不远处,有着玉石矿藏,这些为凌家滩丰富的玉文化提供了基础来源。”
在张敬国先生看来,凌家滩是中国文明重要发源地,在距今至少5500年前,就已发出了文明的曙光。
这样一个如此发达的文化,如何会在5300年前又突然消失?根据考古发掘,一地层资料现象在凌家滩遗址地层中,发现了洪水的痕迹。“我们推测,很有可能因为一场洪水,冲垮了凌家滩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幸存下来的人们,沿着长江,一部分向上走,到了今天湖北一带,也有一部分人沿着长江向下走,到了今天的江浙一带。”张敬国先生说,在良渚所出土的玉器中,能够明显看到来自凌家滩的影响,包括玉璜、玉玦、玉镯、玉钺、玉环、玉璧和陶器等诸多相似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