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图#明代绘画中的古琴图像

斫琴图#明代绘画中的古琴图像
文章插图

明代绘画中,出现古琴图像的画面并不鲜见,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社会安定,经济蓬勃发展,文人士大夫以耽情诗酒为高致,以琴棋书画为闲雅,以禽鱼竹石为清逸。而他们闲雅的艺术生活方式,在绘画中的表现也尤为多样,其中琴作为表现明代文人闲雅生活中的高逸之乐,也成为明代绘画中音乐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绘画史上的古琴音乐图像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乐器—陶埙,到了春秋战国,宫廷的乐师中已有多人长于抚琴,文献中记载了不少关于琴曲和弹琴的故事,如魏国的乐师师涓,曾在行旅中习得当地的一个琴曲,在他为晋国和卫国国王演奏这首曲目时,师旷就它的历史来源,指出内容的消极性。民间也有不少杰出的琴家,如伯牙在弹奏《高山》《流水》琴曲时,钟子期立刻理解其所弹的内容,高山流水觅知音也成为后世经典的绘画题材。
1952年成都出土的汉骑吹画像砖,上有六名乐师骑于马上行进时奏的鼓吹乐,应为最早的绘画中的音乐图像了。自此以后,音乐图像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题材之一。而古琴一向被认为是君子之器,被广泛应用于君子寄托高雅情怀,视为立意造像的重要素材,既表现了创作主体的倾向性,又发散出独特的表意空间,成为中国历代绘画中的一个文化符号。汉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宴飨图、乐舞图中已出现古琴图像。
斫琴图#明代绘画中的古琴图像
文章插图

东晋顾恺之的《斫琴图》描绘文人学士制作古琴的场景,画中有14人,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学徒执扇或捧场,表明古琴技术此时已相当成熟。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所以都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南唐周文矩《宫中图》,图中有演奏情景,两名女子演奏琴和阮,三位娘娘悠闲地听曲。此画已佚,现存为宋人临本。宋代和元代绘画中,关于琴的绘画也不少见,如赵佶《听琴图》,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情就像完全陶醉于这动人的曲调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正是被这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悠悠遐想。在他身旁,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三位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可见,以古琴图像为元素的绘画,除了《斫琴图》特定主题外,其他多沿袭了汉画像中宴飨图、乐舞图的模式,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古琴由乐师、女性的演奏逐渐发生了变化,而它的演奏方式亦从与其他乐器的合奏逐渐发展为文人士大夫的独奏。
到了明代,由于文人的艺术生活和精神追求,“琴”这一题材迎来了它的高峰。明代绘画中的音乐图像更为丰富和多样,古琴图像作为音乐图像中最重要的代表,更是被广泛运用于文人高远旷逸境界的表现上。
明代绘画中的古琴图像描写与分析
一为人物携琴图像。山水画中的抚琴人物图像较早出现在辽墓中的一幅山水画作品里,至南宋马远、夏圭开始在山水画中少量运用携琴人物的点景,如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倚松图》、夏圭的《临溪抚琴图》,但还未被广泛运用。明代之后,人物携琴图像被当时两大流派浙派、吴派广泛运用于山水画中,表达的内容为携琴访友、携琴观景的闲逸情怀,携琴的主体包括文人、书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