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香港当作家,怎么靠一支笔活下来( 四 )


?Q:对您来说 , 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 从体量来讲 , 有怎样的相同和区别?为什么最后选择长篇小说作为自己表达的重点?
A:长篇和短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 。 虽然有些基本手法是共通的 , 好像叙述和描写方面 , 长短篇都需要 , 但是在根本的状态上 , 是两回事 。 短篇像一幅风景画 , 你当然可以慢慢欣赏细节 , 但重点是在一瞬间把握全景 。 长篇则是一座建筑物 , 或者一个森林 , 是一大片无法尽收眼底的领域 。 你必须走进去 , 置身其中 , 从局部一点一点地看 , 一点一点地发现和累积 , 在时间上和真实生活同步 , 形成自己的一段经验 。 短篇是创造一个画面 , 长篇是创造一个世界 。 我喜欢后者的历程和广度 。
?Q:您觉得自己的小说 , 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A:既是很近 , 也是很远 。 我的小说经常用上自己的经验 , 也有很多生活化的内容 , 所以离现实近 。 但是 , 我也很看重虚构 , 甚至把虚构置于小说的核心 , 令事情似真还假 , 似假还真 。 从这角度看 , 它和现实保持距离 。
“我对如此这般的文学终结 , 不会感到很悲观”
?Q:您觉得自己的作品 , 在年轻读者群里影响如何?
A:我不太清楚自己的作品的接受情况 。 感觉上近年新加入看我的书的年轻读者不多 , 可能是因为我的小说给人又长又闷又难懂的印象 。 也许我的读者多半是二十多年来的惯性读者 。 我有意想做些改变 , 开拓读者群 , 所以近年的书变得比较短和易读 。 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 或者说 , 是尝试设置不同的层次 , 让想看浅易的东西的人 , 和想看深奥的东西的人 , 都可以各取所需 。 当然 , 结果也可能变成两头不讨好 。
?Q:除了阅读小说 , 您会经常看电影、英剧或美剧吗?会觉得它们可能替代文学表达吗?
A:虽然电影和连续剧也有看一点 , 但影响不大 。 现今在英美韩日等地区 , 电影和连续剧(日本动漫包括在内)似乎是创作资源和人材最为集中的领域 , 生产出很多兼具娱乐性和深度的作品 。 与之相比 , 文学的传播度和感染力的确变得虚弱了 。 文学老早就失去了文化领域的焦点位置 , 现在只是愈趋边缘而已 。 不过 , 文学也不会完全被淘汰的 。 边缘位置也是一个有意义的位置 。 世界有中心 , 也总得有边缘 。 做好边缘的事 , 也是有价值的 。
?Q:在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写小说 , 会觉得自己不合时宜吗?
A:有觉得 , 特别是写长篇小说 。 不过格格不入也没有不好 , 反而成为了一种自我定义——格格不入作为文学小说的意义和定位 。 这个格格不入 , 也许可以透现出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问题或缺失 , 从而启动一些新可能 。
?Q:在互联网文化、消费文化如此盛行的当下 , 您对文学的前途 , 会感到悲观吗?或者说 , 文学是否已经终结?
A:文学终结的说法 , 在上世纪末已经很流行 。 在新的媒体社会中 , 文学失去优势 , 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但正如先前所说 , 失去优势并不代表失去意义 , 也不代表完全消失 。 “文学”这个类别还是会存在下去的 , 一方面是以边缘的、另类的形式 , 另一方面 , 则化身为别的类型 , 或者和其他类型融合 。 事实上 , “文学”也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而且一成不变的东西 。 每一个时代都对“文学”作出不同的诠释 , 填入不同的内容 。 我们现代人 , 从现代的角度 , 把自古以来的文学重新诠释 , 建构了我们所理解的“文学” 。 但这件事一定会随时代而转变 , 新的定义也一定会出现 。 所以 , 与其说文学会终结 , 不如说新的文学定义和内涵会出来取代旧的 。 在这层意义而言 , 我们所习惯的“现代文学”的确是在没落中 。 也许我是这个即将终结的“现代文学”中的最后一代 。 作为末代人 , 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固守旧的一套不放 , 而是在分解之中寻找重新聚合的契机 。 就算没法过度到新时代 , 也好歹为旧时代做个好好的总结吧 。 我对如此这般的文学终结 , 不会感到很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