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_文化|杨虹:《社会转型期中国小说的商业叙事》( 四 )


五、剖析个体化的欲望中国与商人的道德伦理危机 。 转型期的中国人经历了社会学意义上的“二次脱嵌” , 个体的欲望在中国社会第一次获得了合法地位 , 个体主义则以个人奋斗和个人疏离的方式开始闪亮登场 , 众多拥有“进取的自我”特质的商人在转型期社会亦在商业叙事小说中涌现 , 从一个侧面证明精明律己、自由追逐、积极主动等具有鲜明个人主义特征的人格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已被广泛认同 。 与此同时 , 消费主义的宰制和不断推进的社会商业化进程极大地刺激了“欲望的自我”的粉墨登场 , 个体欲望的及时满足甚至被视为一种个体权力 , 且作为价值取向同样为社会所认可 , 从而引发“大我”消解后商人的道德伦理危机 。 转型期小说在商业叙事中把握了这一变革的重要特征 , 它一方面反思个体主义文化演进所蕴含的“解放”的意义 , 热情勾勒商人群体重塑个体主义文化逻辑 , 在市场经济“境遇”中彰显个体意识释放个体欲望的生命感觉;另一方面 , 以袒露直白的欲望书写 , 直击并描述商海沉浮中金钱、权力与情色的物欲狂欢 , 藉以触及商人的人性与人生 , 揭示商业社会里的人们在责任伦理让步于快乐原则后的生存困境与心灵迷失 。
六、论述转型期小说商业叙事的话语困境及其叙事伦理重构问题 。 转型期市场化的社会变革、传播媒介的多元化、社会审美趣味的多样与自由 , 从不同向度促进了小说商业叙事的繁荣 , 但同时也制约了它的思想深度、精神超越和艺术探求 , 作品往往失之于人性探索的深度、遭遇被简化的灾难、隐含传奇化风险、面临审美特质的消解 。 为有效化解危机 , 转型期小说的商业叙事不仅要以揭示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裂变的深刻性和演绎社会道德难题的丰富性 , 进一步彰显自身独特的文化与美学价值 , 更要在文人与商人的身份转换、多元文化与主流形态的变奏和协调、技术发展与人文传统的共生共荣、类型叙事与经典构造的艺术博弈当中重构叙事伦理 , 坚守小说创作的美学要义 , 探索市场化时代个人存在的精神深度 , 强化对个体生存困境的艺术反思和伦理表达 , 实现艺术创造上的自我超越 。
商业叙事与伦理批评的复调协奏曲
——评杨虹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小说的商业叙事》
文/陶倩(湖南工商大学研究生)
对于文学来说 , 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是文学革新的最好时刻 。 伴随20世纪末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变革与商业社会的发展 , 中国小说的商业叙事逐步成为转型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书写形态 , 它或以商业为主题、或以商业为背景 , 讲述转型期中国社会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商业故事 , 演绎人性欲望与商业道德、经济理性与伦理传统之间的重重纠葛 , 揭示商业社会人们复杂的道德焦虑、伦理困扰、心灵裂变与生存困境 , 成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以这样的风景线为观照 , 杨虹教授的著作《社会转型期中国小说的商业叙事》演绎了一曲关于商业叙事与伦理批评的复调协奏曲 。
一、荒野上的“伦理”密林
1990年代以来 , 市场化如浓雾般渗透进中国社会 , 文学家敏锐的神经也触到了书写商业的无限价值 。 一时间 , 着力于描写商人形象、展现商业活动与商品经济风貌的商业叙事开始以如火如荼之势在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兴盛 。
杨虹教授对此种文学风向的把握是敏锐的 , 批评是切中肯綮的 。 这种批评的精髓不在于它透视了商业叙事作品中的丰富现实 , 也不在于演绎了作品对社会新经济秩序与商业变革的生动观照 , 而在于它揭示了这一类“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话语方式”背后 , 文学与社会间流转着的精神嬗变与伦理冲突 。 也因此 , 尽管面对的是国内商业叙事小说研究的荒野 , 本就身为拓荒者的她 , 继上一本相关著作问世后 , 厚积薄发 , 用这本新著开垦出一片勾连着人文与经济、现实与精神、过去与未来的伦理密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