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风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三 )


中国人@风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文章插图
▎ 柏杨和张香华
几乎与此同时,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梅中泉,也从女儿口中得知了这本书。他女儿当时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丑陋的中国人》正以小册子的形式,在上海大学生中广为流传。梅中泉找到书后,连读了三遍,开始思考“把柏杨先生这一尖刻著作作为正式出版物推给大陆读者群,是否合适?”他向一些朋友、同行征求意见,他们有人支持,为柏杨喝彩,也有人反对,深表不屑。
梅中泉回忆,他最终从自己的“良心准则”出发,决定“向上级积极推荐出版此书;请专家写序,指出此书有价值的部分和偏颇的部分。”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社长、评论家金钟鸣同意将《丑陋的中国人》列为“拿来参考丛书”中的一种,并亲自撰写序言。
在序言里,金钟鸣一方面指出柏杨“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丑陋的中国人》有着“显而易见的片面性”,“这个集子提出的问题是尖锐的,却未必是深刻的;它所作的答案,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则肯定说,这本书有助于中国人“解剖自己,认识自己,激励斗志,奋发向前”。
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忙于征订事宜的时候,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丑陋的中国人》在一个月内印行了90万册;花城出版社的版本更畅销,第一次印了80万册,20天内就被抢购一空,加紧续印了130万册。巨大的影响力,引来有关部门的关注,该书的销售在1987年初被突然叫停。时代文艺出版社装订好数十万册新书,刚要上市,就收到了吉林省新华书店的紧急通知:“此书不许发行”。
该书停售期间,有人从时代文艺出版社的库房偷走了数千本,起先在黑市卖5元一本,不久炒到了10元,而书的定价只有1.25元。这样看来,对柏杨这本意在“治病”的书,国人其实是想看的。
中国人@风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文章插图
▎ 1986年大陆出版的四个版本封面
中国人@风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文章插图
“酱缸震荡”,剑指柏杨:
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这本书的大陆版面世不久,批评文章就出现在了报刊上。1986年12月15日,《天津日报》率先发表文章,论及《丑陋的中国人》偏颇之处。此后,《理论信息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图书评论》《作品与争鸣》《河北学刊》等都刊发文章,剑指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他们的批评主要围绕三点:
一是不同意柏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孙国栋写有一篇《就教于柏杨先生——评〈丑陋的中国人〉》,最早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后被《光明日报》摘编刊登,标题改为《中国人丑陋吗——就教于柏杨先生》。文章指出,“我们决不能因中国文化有弱点、民族有病患,而谓中国文化全盘黑暗、满身罪恶”。梁超然《鲁迅、柏杨异同论——评〈丑陋的中国人〉》也说,鲁迅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给人以改造的希望,而“柏杨夸大、展览中华民族的缺点,只能起毁灭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打击民族自尊心的效果。本来是可以疗救的,也变成了无可救药。”
二是反对柏杨的“全盘西化”主张,认为其所说的“只崇洋,不媚外”根本不能成立。何捷在《柏杨风雨逼人来一一读〈丑陋的中国人〉》中不无激愤地写道:“按照柏氏逻辑,将同胞说得一钱不值,将别人说得如花似锦,不叫‘媚外’ ,将同胞缺点百倍夸大,将外人缺点粉饰美誉,不叫‘媚外’……对不起,我们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爱华《丑陋的〈丑陋的中国人〉》指责柏杨“既崇洋又媚外”,“就差跪下来吻美国人的脚趾尖了”,是“彻底的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他反问说,“倘若照作者的主张去办,‘彻底的崇洋’下去”,“那便只有撤销中华民族,全体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得了,还作什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