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风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五 )


此后,《丑陋的中国人》又由古吴轩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了多个授权版本。几十年年,该书给几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王学泰回忆,《丑陋的中国人》“仿佛投下一颗重磅炸弹,立时引起轩然大波”。陈忠实说当年“夜静时读《丑陋的中国人》,竟读得坐卧不宁击掌捶拳,经常在读到那些精妙的毫不留情的议论时走出屋子,点燃一支烟……”在不少中学、高校的推荐阅读书单上,也都能找到这本书。
学者林强认为,上世纪80年代知识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文化寻根等问题的讨论,是《丑陋的中国人》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背景,这本书“成为大陆知识分子一剂强心针”,“这种酣畅淋漓的批判,让诸多知识分子在体味切肤之痛时亦感受到直言不讳的快意”。
围绕《丑陋的中国人》,后续诞生了一批衍生书。1995年,柏杨出版《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同一年,李敖也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研究》;1997年,作家出版社出了一本《美丽的中国人——兼论〈丑陋的中国人〉》;2011年,还有人把鲁迅的经典杂文攒在一起,起名《鲁迅说丑陋的中国人》。“丑陋的中国人”这个概念从来不缺少人们的引用或讨论。
时至今日,《丑陋的中国人》虽然逐渐为人淡忘,但一本书有无价值,不是某个人,甚至不是作者或他的遗孀所能决定的。现在版权期内,张香华可以叫停《丑陋的中国人》出版,等到未来柏杨去世满50周年,这本书成为公版,或可检验张香华当下的决定是否正确。
杨津涛,前媒体人,青年历史学者,著有《短史记》,主编《抗战记忆》。本文_原题为为“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的来龙去脉”。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风声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本文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