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棹|青年说|林棹《潮汐图》:用魔幻的蛙,讲述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编者按:文学属于青年 。 每个时代 , 都有自己的文学记录者 。 虽然我们不再用“80后”“90后”这些代际标签去定义和描述那些年轻人 , 但他们依然在写作 , 在自己的一片天地 , 叙述着这个时代 。 “青年说” , 试图完整记录这些青年写作者 , 文学的未来属于他们 。
继《流溪》之后 , 青年小说家林棹写出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潮汐图》 。
新的故事是从19世纪的广州开始的 。 一只雌性巨蛙出现于珠江水上人家 , 它从船底时代过渡到了鱼盆时代 。 因为苏格兰博物学者H的诱捕 , 它被关进了广州十三行 , 从此知道了画 , 体会了“身处画中”;接着 , 阴差阳错地 , 它来到澳门 , 重遇H , 被当作明星宠物与珍稀物种住进了好景花园;鸦片战争前夕 , H破产而自溺 , 好景花园如大梦般消失 , 而巨蛙作为一种资产被送往西欧方向 , 成为帝国动物园的一员 。 在一个下大雪的冬天 , 巨蛙逃出动物园 。 它来到一个湾镇 , 度过了自己最后的十年 。
它说:“我活过的世界都死尽了 。 ”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 一个魔幻的故事 , 一个有关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 它联结过去 , 又因风与水而不断向前涌动 。 在这个故事里 , 林棹也想借助巨蛙做一个假设 , 假设我们不是人类 , 假设我们能尽量靠近所有关系里的“弱者” , 我们是否能对“他们”多了一些了解与感受?
林棹谈《潮汐图》(02:05)
《潮汐图》首发于《收获》2021年第五期 , 刚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 11月24日 , 新书首发 , 林棹来到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 , 与文学批评家黄德海、刘欣玥 , 《收获》编辑朱婧熠 ,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张诗扬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分享《潮汐图》写作背后的灵感、构想与经历 。
“潮汐”这两个字包含了一个朝和一个夕 , 白天和夜晚 , 再加两个三点水 。 林棹坦言 , 在小说写完后很久 , 她都想不到书名 。 直到有一天 , 她去海边看涨潮和退潮 , 她看到涨潮到顶点的时候 , 会出现一段憩潮期——在大概十分钟的时间里 , 整个海面一动不动 , 水不涨也不退 , 也没有风 , 大海好像呆住了 。 “如果不知道时间 , 不去看阳光 , 不去看水位 , 只是看到那个海面 , 我们很难预判海水将涨还是退 , 到底接下来会怎样 。 这样一个很微妙的时间比较打动我 , 也符合19世纪末鸦片战争来临之前那个历史阶段的感觉:一切即将发生变化 。 ”
林棹|青年说|林棹《潮汐图》:用魔幻的蛙,讲述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本文图片

《潮汐图》首发于《收获》2021年第五期
“这个小说的时间与地点选择得非常有意思 。 ”在黄德海看来 , 比起《流溪》 , 《潮汐图》有着非常开放的气息 , 它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时空 , 让我们看到西方曾经如何影响我们 , 并从中推测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 “读者不必把小说理解为‘历史小说’ , 也不要因为有粤语方言的融入就贴上‘方言小说’的标签 , 我们今天依然面临着语言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变 , 我们也只是潮汐图的一部分 , 或者说 , 水一直流到了我们现在 。 所以 , 《潮汐图》其实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当代小说 , 它目之所及的是现代的世界 , 我们的世界 。 ”
他还认为 , 《潮汐图》是一个理解了虚构的人才能想象出来的虚构之物 , “虚构不是瞎编 , 是要找到悬挂和思考想象的一个点 , 只要找准这个点 , 其他的甚至都可以纪实 。 林棹找对了这个点 , 她跟读者达成了契约 , 我们信任巨蛙讲述的一切 。 这个点是成立的 , 那个世界就打开了 。 我们也可以把巨蛙想成林棹心智的分身 , 既有喜欢人的一面 , 也有喜欢自然的一面 , 所有的形象都是她精神的分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