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国》合肥,曾经默默无闻却为何忽然举足轻重?( 四 )


可是,当时曹军主力远在荆州,一则远水解不了近渴,二则赤壁战事正酣,三则营中大规模遭遇瘟疫,权衡之下,曹操派将军张喜带着一千名骑兵前往救援 。虽然张喜带去的人马有限,但曹操却给张喜支了一招,让他路过汝南时征召当地人马参加救援,以此增强力量,壮大队伍 。然而,即使这样,张喜依旧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军队中也染上了疾疫,能不能及时赶到是一个问题,赶到了人手够不够更是个问题,就算数量够战斗力恐怕又是一个问题,这可真叫人忧心 。
不过,当张喜赶到时,所有的问题都已经不是问题了 。为什么?因为孙权已经自行撤退了 。
怎么就自己撤了呢?
因为孙权截获了一封书信 。
眼见援军迟迟未到、合肥岌岌可危,寿春城中一个名叫蒋济的别驾向扬州刺史提出了一条计策:给合肥写一封书信 。
信中,刺史告诉驻守合肥的官员,自己已经收到了张喜的来信,得到确切消息,张喜所率领的四万步骑兵已经到达距离合肥四五百里的雩娄,同时自己也已经派主簿前去迎接张喜,胜利的曙光已经不远了 。
不久,携带着同样书信的三名使者冒着被敌人截获的风险,企图越过敌人的包围圈将这一至关重要的情报送入城中 。毫无意外,他们中的有些人失败了,三名使者只有一名顺利冲入了城中,其余两名信使则成了孙权的俘虏 。一如预期,获知这一信息后,孙权便烧毁了围城的各类设施,迅速南撤 。
如果说,一开始曹操对于孙权在合肥发动的围攻还有些被动和无奈的话,那没多久,他就变被动为主动,准备在江淮一带搞出些大动作了 。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来到了合肥西北方向的谯县 。在这里,曹操“作轻舟,治水军”,建立了一支规模不小的水军 。到了七月,曹操更是率领着这支水军,顺涡水而下进入淮河,又从淮河转入肥水,将队伍屯驻在了合肥 。
当时,曹操的次子曹丕也在这支东征的队伍中,并且还专门作了一首《浮淮赋》 。对于这次出征的盛况,曹丕不仅在正文中用“浮飞舟之万艘兮,建干将之铦戈”“众帆张,群櫂起,争先遂进”进行描述,而且在序中用“大兴水运,泛舟万艘”作了交代,在感叹队伍“赫哉盛矣”的同时,曹丕甚至将这次东征与汉武帝的“盛唐之狩”作对比,认为“舳舻千里,殆不过也” 。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来到南郡的盛唐这个地方,望祭虞舜于九嶷山,然后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后,沿海而行 。汉武帝的这次南巡,规模很大,故事不少 。当他“自寻阳浮江”时,曾经“亲射蛟江中”,并“获之” 。而当他看到“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时,更是“作《盛唐枞阳之歌》”,一副豪情满怀的状态 。
汉武帝当年巡行的盛唐和枞阳都在扬州境内,距离合肥不远 。此时,曹丕将二者作比,至少显示了两点:其一,在短短四个月内能够“泛舟万艘”,表明经过赤壁之战的曹操已经高度重视水军建设了,不再是一年前“作玄武池以肄舟师”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做法了 。其二,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和建设,曹操和曹军都已经走出了赤壁之战的阴霾,变得意气风发,士气高涨 。
按照这种架势和气势,曹操似乎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将在长江下游地区对东吴发动一场规模不小的攻击了 。然而,就在大军抵达合肥不久的七月十一日,曹操却出人意料地颁布了一道名为《存恤吏士家室令》的教令 。
令中,曹操首先回顾了自天下大乱、自己创业起兵以来,因官吏士兵死亡对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就是说,大军多次出征,有时还遇到传染病,弄得官吏士兵死而不归,夫妻长期分离,百姓流离失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