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国》合肥,曾经默默无闻却为何忽然举足轻重?( 五 )


随后,曹操自问自答,解释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哪个仁爱之人喜欢这种情形?都是不得已啊!
接着,曹操发布了优抚政策:“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 。”死者家里没有产业不能养活自己的,县里不能停止发给他们口粮;不仅不能停,官吏还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慰问救济 。
最后,曹操还专门说了一句:“以称吾意 。”
怎么回事?大军不是“赫哉盛矣”吗,将士们不是“众帆张,群棹起,争先遂进”吗,为什么气势汹汹、耀武扬威地把队伍拉到了对敌前线,如今却方向一转,把讨敌檄文变成安民教令了?
实际上,与当年的玄武池练兵类似,曹操这次出征同样醉翁之意不在酒 。借着这股士气,他真正的目的还是要抚平赤壁之战带来的创伤 。这一点,从令文中专门从众多死亡原因中提到“或遇疫气”就可以看出来 。曹操不是天子,不可能下罪己诏,但赤壁之战他又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只能以颁布教令的方式来表达歉意、自我辩解和提供补偿了 。在这一过程中,曹操也开创了优抚军烈属的先河,之后为历代帝王英豪所效仿 。
应该说,曹操在颁布教令的时机把握上可谓恰到好处 。颁布早了,曹军还没缓过劲来,所说所做都未必可行可信;颁布晚了,无论大军继续东征还是原地休整,一旦联想起赤壁的惨败,士气都将有所下降,而对东征的焦虑却与日俱增 。此时颁布教令,不仅为过往画上了一个句点,而且也为接下来的举措开辟了通道 。
教令颁布前后,曹操展开了一系列动作 。
一是迁徙淮南百姓 。还在谯县时,曹操就与前来汇报的扬州别驾蒋济探讨过迁徙淮南百姓以避东吴侵扰劫掠的问题 。当时,蒋济认为百姓安土重迁,一旦迁徙容易引发不安,因此不宜贸然而为 。不过,曹操并没有听进蒋济的建议,还是实施了强迁 。结果,“江淮间十余万众”,都跑了孙吴那边 。对此,曹操倒并不沮丧,大笑着对专门“迎见”的蒋济说:“本来想着让他们躲避敌人,没想到反而把他们赶到敌人那里去了 。”随即,蒋济被任命为丹阳太守 。曹操之所以毫无沮丧之态,并不是他豁达,而是因为无论这十余万众跑到了哪里,江淮间都已经实现了坚壁清野的目的,敌人都不可能就地补给了 。
二是调整扬州官吏 。史书上没有记载接替刘馥担任扬州刺史的是何人,但从此人在抵御孙权进攻时的作为看,显然是不能胜任的 。为此,曹操让身边的丞相主簿温恢出任扬州刺史 。丞相主簿是丞相府的大管家,能够将这样一位重臣外放,看得出曹操对扬州的重视程度 。同时,已经担任了丹阳太守的蒋济也回到了州别驾的岗位上,对此,曹操还专门下令:“季子为臣,吴宜有君 。今君还州,吾无忧矣 。”就是说,以前因为季札在吴国做臣子,《春秋》才因此承认吴国应该有君主 。如今您回到扬州任职,我就没有什么忧虑的了 。曹操以这种方式,公开表示对蒋济的青睐和倚重,无疑对蒋济提供了很大的激励和支持 。
三是开挖芍陂屯田 。芍陂位于合肥的西北方,此前刘馥曾经“兴治芍陂”,如今曹操继续开挖它,无疑是为了扩大屯田的规模 。实际上,据《三国志·魏书·仓慈传》记载:“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 。”“建安”这一年号一共使用了二十五年,建安十四年无疑是“建安中”;芍陂无疑是“淮南”的一部分;“绥集都尉”又称典农校尉、屯田都尉,主管屯田事务 。由此看来,之前令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的屯田制度,开始在包括芍陂在内的淮南地区大规模推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