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国》合肥,曾经默默无闻却为何忽然举足轻重?( 七 )


密令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寥寥二十一个字:“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
这是曹操应对敌人进攻的排兵布阵,其中考虑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张辽、李典勇不可当,适合迎敌出战;乐进老成持重,适合固守城池;护军薛悌是个文官,不适合杀敌作战 。看了密令,众将仍然犹豫不决,即使分工明确,一座孤城又怎么能抵挡得住十万雄兵?
好在张辽深谙曹操用兵之道,他对大家说:“现在曹公远征在外,回救我们是不可能了 。曹公密令中的意图是让我们趁敌人未完全合拢之时主动出击,挫伤他们的气势,安定众人的心志,然后才可以守住城池 。成败在此一举,大家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此时,乐进和薛悌依旧保持沉默,只是不约而同地把头转向了李典 。没错,接下来就看李典如何表态了,毕竟乐、薛二人的任务是守城,这一点没任何说的,昨天在守,今天在守,明天也要守,主公明确的是张、李共同进攻,现在张辽已经提出先攻后守的建议了,接下来就看李典的意见了 。
可是,对于李典,张、乐、薛却着实没有把握 。为什么?因为张辽与李典的矛盾不仅人尽皆知而且由来已久 。当年,吕布进犯曹操的后院兖州,曹操派遣山阳郡大族领袖李乾回到家乡组织抵抗,结果吕布招降不成就杀了李乾 。李典是李乾的侄子,张辽是吕布的手下,张辽的手上沾了李典亲人的血,如此大仇,你说李典能对张辽和颜悦色、称兄道弟吗?这次主公怎么能让他俩搞配合、搭班子呢?真让人捏一把汗!
“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的计策如何,我怎么能因为私怨而忘掉公义呢?”李典的回应爽快直接,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
历史上的很多关键时刻,缺少的往往只是决绝的勇气 。官渡之战如此,赤壁之战如此,这次的合肥之战同样如此 。当天夜里,张辽招募了“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宰羊犒赏他们 。天一亮,张辽就身披重甲、手持长戟,一边喊着自己的名字,一边率先杀入了敌营,结果一连斩杀几十名敌兵和两名敌将,直接冲到了孙权的帅旗之下 。
这一招果然有效 。孙权千算万算也没有想到敌人会主动发起攻击,并且还杀到了自己身边,吓得他一时之间慌了手脚,仓促间逃到一个小山丘上,拿着长戟护住自己 。看到敌将这副狼狈德行,张辽大声呵斥对方下来一战,可是孙权哪里敢应战 。
随着周围的人马越聚越多,张辽率领的敢从之士逐渐被重重围住 。这时,只见张辽左冲右突,挥戟向前,霎时冲开了一个缺口,几十名部下随着冲了出去 。眼看张辽突围而去,余下的士兵大声高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
危情时刻,张辽返身再次杀入重围,奋不顾身地救出了余下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形,孙权的人马望风披靡,没有一个人敢上前阻挡他 。
这场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中午,直杀得吴军一点脾气也没有,硬生生从攻城者变成了防守者;相反,曹军却越战越奋,士气高昂 。
包围合肥十余天,孙权不仅没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吓出了一身冷汗 。思前想后,孙权决定撤兵 。然而,不撤则已,一撤就成了一场灾难 。当大部分人马已经撤走,孙权和吕蒙、甘宁、凌统正在撤退时,张辽杀来了 。慌忙之间,众将全力护卫孙权,甘宁“引弓射敌”,吕蒙“以死捍卫”,凌统“扶捍孙权出” 。
即使这样,孙权骑马来到渡口的桥边时,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桥上少了一丈有余的桥板!千钧一发之时,多亏身边一名近侍脑子灵活,让孙权抱紧马鞍,放松缰绳,然后从后面用鞭子猛抽马身,孙权的坐骑才一跃而起,跨过桥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