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周末讲坛|解读《春秋》三传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 , 常常为《春秋》的诸多版本而疑惑 。 实际上 , 统共4个版本中 , 《春秋》是母本 ,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同为注解之作 。 《春秋》在形式上虽为鲁国史书 , 但在古代则被广泛认定为圣人特意制作的经书 , 所以在“经”这点上先与后三者产生了功能重合 。 而后三者 ,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虽同为解经之作 , 其间却差别巨大:《左传》以事解经 , 方使《春秋》可读、可解;同时 , 《左传》依附《春秋》而作 , 经文所及之处有所省略 , 必须参读经文 , “经传互为表里” 。 《公羊传》《谷梁传》二传虽有区别 , 但同属于以义解经 , 在内容与方式上 , 均与《左传》完全不同 。
春秋|周末讲坛|解读《春秋》三传
本文图片

解读《春秋》三传 , 可谓各有千秋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晁岳佩 , 研究领域为经学与史学 , 主要著作有《春秋三传义例研究》《清代##_FORMAT_LT_##春秋##_FORMAT_GT_##学研究》《经史散论》《春秋三传要义解读》 。 日前 , 晁岳佩做客省图书馆大众讲坛 , 分享他在《春秋》三传研究中的成果与感悟 。
《春秋》实为鲁史
晁岳佩介绍道 , 《春秋》一书 , 东汉人张晏说全书共18000字 , 南宋人李焘统计实有16512字 , 记载着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年间 , 从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历史 , 共计1800余条经文 , 每条多者20余字 , 少者仅一字 , 平均每年不足70字 。 记载如此简略的《春秋》 , 曾被宋人王安石讥为“断烂朝报” , 近人钱玄同说它是“流水账簿” , 历代的研究著作却是汗牛充栋 , 且被公认为是政治理论教科书 。 关键在于古代学者普遍认为 , 《春秋》为孔子写作修订 , 其中含有圣人垂教后世的大义 , 即圣人教育后人应该遵循的各种原则 。
【春秋|周末讲坛|解读《春秋》三传】晁岳佩说 , 细读今本《春秋》 , 可以看出其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第一 , 用周历(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编写的鲁国编年史 。 它以历代鲁君在位时间为序 , 一年分四时 , “以事系日 , 以日系月 , 以月系时 , 以时系年”(晋杜预语) , 即每事冠以年时月日 。 实际上 , 有些事件没有记日 , 甚至没有记月 。 对此 , 《谷梁传》认为是圣人有意为之 , 多数含有垂教后世的深意 。
第二 , 处处体现着鲁史特征 。 其一 , 记鲁事常称“我” , 如“葬我君桓公”“齐人伐我北鄙”“我师败绩”等;其二 , 外曰“来” , 内曰“如”(与“往”同义) 。 如“祭伯来”“武氏子来求赙”等 , 又如“公如齐”“公子友如陈 , 葬原仲”等 。 一“来”一“如” , 明确显示着鲁人与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的交往;其三 , 鲁君主称“公” , 死书“薨” 。 《春秋》记外诸侯一般用爵称 , 如齐侯、宋公、郑伯、许男、楚子等;鲁君为侯爵 , 《春秋》则全部书作“公” 。 《春秋》记外诸侯去世均书作“某某卒” , 记鲁君去世则书作“公薨” , 鲜明体现着内外有别;其四 , 凡有鲁人参加的会盟征伐 , 《春秋》均书作“公会”或“某某会” , 体现着以鲁人为主 。
第三 , 记鲁事有避讳 。 一是讳耻辱 。 鲁成公被迫参加了晋景公葬礼 , 《左传》说:“鲁人辱之 , 故不书 , 讳之也 。 ”鲁国史官没有将此事载入史册;二是讳国君非正常死亡 。 《春秋》记外诸侯遇害书作“弑”或“杀”;鲁君被害 , 则仍书作“公薨” , 与记正常死亡者同辞;三是讳“奔”曰“孙” 。 《春秋》记外诸侯国君臣逃亡国外 , 均书作“奔”或“出奔”;记鲁君及夫人出奔则书作“孙” , 似乎是谦逊离职 , 如“公孙于齐 , 次于阳州”“夫人孙于齐”;四是讳“朝”曰“如” 。 凡诸侯往见天子或其他国君称作“朝” 。 《春秋》记外诸侯来鲁均书作“朝” , 如“滕侯、薛侯来朝”;记鲁君往见其他国君书作“如” , “公如晋”“公如楚”等 , 与记其他外出活动同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