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周末讲坛|解读《春秋》三传( 三 )


春秋|周末讲坛|解读《春秋》三传
本文图片

《公羊传》以例解《春秋》
晁岳佩分析道 , 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徐彦疏引戴宏说 , 孔子作《春秋》传子夏 , 子夏传齐人公羊高 , 起初只是口说流传 , 五传至公羊寿 , 汉景帝年间 , 公羊寿与弟子胡子都“书于竹帛” , 为《春秋公羊传》 。 《公羊传》的著述旨趣集中体现在最后一节传文 , 在解释“《春秋》哀公十四年:春 , 西狩获麟”时所表露的信息 。
其中 , 《公羊传》认为:第一 , 中国无麟 , 麟只现身于天下有王之世 , 而孔子时代却是无王的时代 , 所以他认为麟是为了自己而现身 。 麟被普通打柴人捕获 , 象征着孔子构建王道盛世的理想破灭 。 孔子很伤感 , 故决定作《春秋》以寄托自己的王道理想;第二 , 孔子将《春秋》设计为三个阶段 , 分别用不同的辞表达不同的政治理念 , 由此构成完备的王道理论;第三 , 上述王道理论最适用于拨乱反正 , 即包含着所有将乱世治理为盛世的理论与方法 。 孔子希望后世有圣人践行王道理论;第四 , 后世学者研究《春秋》 , 就是从中阐释圣人垂教之义 , 为当代王者提供政治理论 。
于是 , 以孔子作《春秋》为基点 , 以阐释圣人垂教之义为内容 , 以为当代王者提供政治理论为目标 , 构成《春秋》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 尽管后世学者对《春秋》的阐释歧说纷纭 , 且对《公羊传》多有批评 , 但基本上都认同这个框架 。 因此说 , 《公羊传》开创了对《春秋》的经学研究 , 并且延续了两千年 。
晁岳佩说 , 据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 , 《谷梁传》也传自子夏 , 口耳相传至汉代 , 具体成书年代不详 , 宣帝时“立于学官” 。 《谷梁传》为了阐释《春秋》含有批评悼公之意 , 表述了其所理解的几个重要人生阶段:幼年时期 , 若受到意外伤害 , 是母亲未尽到看护责任;童年时期没有合适的老师 , 是父亲未尽到教育责任;有老师 , 却不能好好学习、树立志向 , 是自己的责任;成绩优异 , 且志向远大 , 却没有获得社会声誉 , 是朋友未尽到助其宣传的责任;有了声誉 , 有关部门没有向朝廷推荐 , 是官员的责任;被推荐之后 , 王者没有委任职务 , 是王者的责任 。
《谷梁传》此节表述 , 透露着时代信息 。 春秋时期 , 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均为血缘贵族政体(晋国略有区别) , 公卿大夫基本上由君主的叔、伯、兄、弟或其后裔担任 , 不存在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 。 孔子创办私学培养官员后备军 , 对各国体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 战国时期的布衣客卿 , 数量不多 , 且限于军事谋略和改革方面的人才 。 秦代重耕战 , 选拔官员与读书无关 。 只有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广设学校之后 , 朝廷始采用“察举”“征辟”的方式选拔官员 , 才出现了努力读书、朋友相互宣扬、地方官员推荐、朝廷委任官职的人生道路 。 这样的人生道路是国家选官方式的产物 , 不可能如此完整地表述于汉武帝之前 , 且这种选官方式必须在实施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形成 。 《谷梁传》此节表述 , 很可能形成于汉宣帝时期 , 也就是其最后的成书时间 。
《公羊传》于汉景帝年间“书于竹帛” , 自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后得到广泛传播 , 且受到国家与民间的高度认同 。 《谷梁传》最终成书于汉宣帝年间 , 必然与《公羊传》形成参照 。 既不能过多批评已被广泛接受的《公羊传》 , 但又必须与其区别开来 , 否则难以获得官学地位 。
通过比较 , 可见二传有如下异同:第一 , 二传所释《春秋》之义皆集中于政治理论;第二 , 解经方法基本相同;第三 , 虽然二传阐释大义多有相同 , 但在文字表述上却差别巨大;第四 , 《公羊传》虽然也偶用时月日例阐释经文 , 但未成体系;《谷梁传》则多利用《春秋》书时、书月、书日的异同解经 , 且形成了体系:最重要之事书日 , 其次书月 , 再次书时 。 时月日例是《谷梁传》的解经特色 , 也是受后世《春秋》学者批评最多的地方;第五 , 《公羊传》所释《春秋》大复仇、知权行权、讥世卿、母以子贵等大义 , 隐含有对君主专制的潜在危险性 , 颇受后人诟病;《谷梁传》中没有了这些惊世骇俗的大义阐释 , 而是强调《春秋》“尊尊”之义 , 以迎合现实政治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