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性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文化+旅游”是老话题,而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赋能全面小康则是“新课题”。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是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的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新命题。
近年来,政策的持续发力,行业的强劲发展,技术变革步伐的加快……改变了音乐的创作、演奏、研究和教学模式,正深刻地影响着音乐艺术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也对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元化的需求。现实之需求,时代之呼唤,需要高等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形成新理念,谋求新路径。在深刻领会文化和旅游融合要义上,在“融合”二字上下功夫,形成学科融合、产教融合、学演融合的人才培养举措,将能有效应对音乐艺术人才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基于学科融合理念的“问题视野”的培养
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它最本质的存在是精神层面的内化与表达。文化和旅游两者所融合的价值根本也在于价值层面,尤其是精神层面具有“同一性”。这为深入理解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断丰富高等音乐艺术教育内涵提供了理论根基。在崔凤军、陈旭峰等学者看来,数十年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学理性探索和近年来的实践性探索,已经为音乐艺术教育的跨学科、跨专业提供了一个更为新颖的理论视角和现实支撑。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跨学科对音乐行业的影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因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而兴起,并在今天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跨学科的技术运用,为音乐艺术行业提供了新空间。
由此,高等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路径一定不只是技能的传授,也一定不只是经验的口口相传,而应是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应是“多、宽、跨”的教学过程。因此,深层次、广泛性、多维度的学科融合理念和跨学科的机制性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任重而道远。此外,学科融合也并非简单的“音乐+X”,不是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是一个从相加到相融的过程,是建构新的艺术审美理念,是一个形成艺术创造力的新过程。
其次,要在提倡问题视野中,激发艺术的创新创造活力。李培根曾发文指出,当前中国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便是重知识、轻问题。在音乐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看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看重艺术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发现和联系“问题”的引导,缺少培养学生问题视野的意识。如此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难以提升其艺术逻辑性,难以具备用艺术的思维和方式解决社会和发展问题的能力,更难以在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提供原始创新力。对“问题”的关注,是音乐艺术学生应有的情怀。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引导人类走向精神自由。音乐绝不是肤浅的“吹拉弹唱”,音乐艺术学科的发展也不应只有单科性的方式来解决。因此,有关音乐艺术教育的问题应该放到更大的学科框架中,应该置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现实大背景中。欲达此目标,问题视野的培养无需额外增加学时,而是需要学校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和课程实践中,减少纯技能化、功利化的引导,注重跨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综合性理解,激发他们在音乐活动创造中,形成善于将抽象的音乐符号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共联的能力。
基于产教融合的音乐艺术“大舞台”构建
音乐艺术离不开舞台的展示,而音乐艺术的展示“舞台”也是巨大的、开放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成就了资源和市场新的结合与共生,也为基于产教融合的“大舞台”构建提供了现实可能。从音乐艺术的创作与表演规律而言,简单复制其他学科的产教融合模式和框架显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从以往的音乐艺术创作与表演实践来看,订单式的校企共建和成果转化,不利于艺术的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音乐艺术本质和时代之趋势来看,突破固有边界,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音乐艺术“大舞台”是一种新的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