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性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二 )


一要善于突破校园的边界,统筹社会资源,构建相融相生的社会“大舞台”。这个“大舞台”既可以是具有空间性、物理性的实体,也可以是借助数字技术和手段所构建的虚拟性的“舞台”。从构建实体舞台的可行性来看,去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已经给出了政策导向:“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艺术场馆。”这些都是文旅融合背景下不断新兴的“舞台”空间,是产教融合的新契合点。其次,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由各类数字技术兴起和催生的虚拟舞台,亦是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空间。二要善于跨越“舞台”的物理边界,互补产业和教育资源,构建相融相生的“新舞台”。在这个更为宽阔、无边界的舞台中,学校和行业要转变传统的产教构建模式,从创作与表演的成果转移,转向联合挖掘产业资源,共同进行创作、表演和生产,共同开发行业蓝海。通过共同的研究、创作、表演和共同的行业开发,做好传统音乐艺术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以及中国音乐文化的跨文化表达和传播,扩大音乐艺术对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影响力。
基于学演融合的教学机制优化
高等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音乐艺术人才培养规律来看,始终离不开“专业—课程—实践”三个具体环节,离不开“学与演”双轮驱动的培养模式。然而,音乐艺术的实践绝不只是在舞台上的作品表演和呈现,更是对社会的观照和产业的互动,是一种宏大而又具体的社会性实践。随着国家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投入的不断增加,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增强,产业形态不断更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理应更为丰富而广阔。因此,以项目为驱动,强化实践能力,构建更具系统性、纵贯性的“学”与“演”机制,是让音乐艺术教育回归本质,有效解决人才与行业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有效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一是因地制宜地建构新型教学平台。新型教学平台可由国内外一流的音乐家担任艺术总监,负责组织实施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教学平台实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同时接收国内与国外、校内与校外学员的申请。如此丰富多元的学员结构、开放弹性的教学机制,将使这类新型的教学平台成为国际性的艺术社区,成为文旅融合充满创新活力的行业品牌。二要以学演融合的思维,优化课程设计,打破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次序。也就是说,在具体教学中不应局限于先知识再能力的传统教学次序,进而为打通产业和大学关系提供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可采用项目化的手段,丰富学演融合的教学内涵。
未来,文化和旅游持续地深度融合,将更深刻地影响音乐艺术行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式。高等音乐艺术的人才培养应打破常规,以创新性的理念改革,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实施,做好“融合”这篇文章,奏响文化强国的时代之音。
(作者系浙江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
【 文化!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性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