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以创意与艺术 促湾区文化共融( 四 )


“创意养分的来源就是生活”
2000年 , 22岁的高少康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 , 同年加入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 , 两年后前往英国伦敦学院攻读艺术硕士 。
而对汉字的兴趣慢慢变成了他在湾区中许多创意设计的灵感 。 例如在深圳设计的“覔书店” , 其宝安壹方城店在2017年就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评选为年度最美书店 。 创意养分的来源就是生活 , 这是高少康回顾自己在内地、香港和英国生活体验的总结 , “当我们的文化没有中断的时候 , 我们可以不断溯源、游走在历史的长河里 。 游走期间会吸收诸多文化养分 , 也许当时不曾留意 , 隔很多年以后 ,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 这些养分可能会再来找你” 。
2007年 , 他和几位香港设计师一起在内地举办展览 , 跑了七个城市 , 高少康发现年轻的设计师在内地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 恰好那段时间受刘小康邀请回到“靳与刘设计”任总经理一职 , 他决定把工作的重心从香港转到深圳 。 在这之后 , 他设计了鄂尔多斯羊绒形象、深圳机场标志与形象、覔书店空间设计等知名作品 。
本期展览开放后 , 高少康曾邀请在深圳和广州的朋友去看展览 , 为他们介绍作者的创作理念 , 观众也反映这样的联合展览形式新颖 , 可以看到香港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于生活的感悟 。 高少康说 ,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 虽然这个系列的展览目前只在湾区四个城市 , 但他希望这种两地文化交流能够往其他湾区城市继续推进 。
徐沛之:期望恢复正常通关后 湾区能多些可以促进艺术交流的展览
“多闻”、“观心”、“意清净”、“般若”、“琉璃”、“无量” , 这六组简单的词语 , 构成了徐沛之在“渡可道”展览部分的作品 , 也对应着他关于“见自己”、“见天地”和“见众生”自己内心的答案 。 他是一位书法家 , 但这期的展览中 , 他的作品不全是书法 , 还有坐禅椅及立体装置 , 多形式地丰富了展览的风格 。 他介绍 , 虽然单件作品字数少 , 内容所包含的事却很丰富 , 是自己对书法学术的积累、人生的经历、对创作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热忱 。
徐沛之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 , 随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读完了硕士和博士 , 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兼任讲师甲子书学会执行委员(学术)、石斋之友执行委员 , 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 虽然在内地生活过几年 , 但这是徐沛之第一次参加湾区内地城市的展览 , 因为疫情原因 , 他无法到现场 。 另一位合作的设计师陆国贤也在香港 , 两人因此会偶尔线下见面 , 也会打电话沟通展览内容 , 徐沛之形容两人“聊完已经开始设计和制作 , 一拍即合” 。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渡可道”展览分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部分 , 徐沛之觉得这三部分可以分为人在学校学习 , 以及人在社会学习来解读 , 其中 , “见自己”即是在求学阶段立志多涉猎 , 通过学习认识到什么是重要的;而“见天地”和“见众生”两者又密不可分 , 都是人在社会的经历与感悟 。
在“见自己”中 , 他创作了两幅书法作品 , 分别写有“多闻”、“观心”二字 , 他解释说 , 早期佛典中的“多闻”一词 , 代表着学术方面的知识 , 而“观心”即是观察心性 , 这两组词是他对“见自己”的理解 。
期望香港和内地可以多举办湾区的展览
徐沛之觉得自己走上书法这条路是自然而然的 。 他五六岁时 , 妈妈跟着香港有名的书法家翟仕尧学书法 , 有时会顺便带上他和妹妹 。 他笑着说 , 当时他和妹妹是“去玩” , 但就在这么一个轻松、无压力的情况下 , 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书法 , 并开始练习书法 。 博士毕业后 , 他2012年获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颁发香港当代艺术奖的青年艺术家奖 , 及后于香港艺术发展局举办的2015香港艺术发展奖获颁艺术新秀奖(视觉艺术) , 于2015、2018及2020年三度入选杰出亚洲艺术奖 。 他的作品获香港艺术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