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胎#清代铜胎珐琅香炉——珐琅器制作工艺发展的巅峰之作( 二 )


铜胎#清代铜胎珐琅香炉——珐琅器制作工艺发展的巅峰之作
文章插图

二、铜胎珐琅香炉器形风格
香炉出现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历朝历代的使用与发展,香炉的材质愈来愈丰富,造型也更为多样。明清时期,珐琅工艺因其富丽奢华的风格而备受皇家喜爱,因此,珐琅工艺在香炉的制作中经常被使用,也就形成了珐琅香炉其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
清宫珐琅香炉的风格可以从器形以及纹饰两个方面来探讨,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乾隆时期,虽然香炉风格的变化不大,但是在掐丝珐琅的掐丝工艺以及常见的花卉图案上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西方珐琅在进入中国后,吸收了传统的陶瓷、错金银、青铜铸造等工艺,使得珐琅大放异彩。历经雍正、乾隆二朝的发展,珐琅香炉的造型则更为丰富,表现题材愈发多样化。
除了本土的香料外,随着历朝历代的外交,大量的香料被传入,这些外来的香料丰富了我国的香料品种。树脂类香料因其燃烧时烟少且香味馥郁而受到欢迎,这一类树脂类香料的流行,为香炉的形制与造型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树脂香料的传入也使得燃香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从燃烧单一的草本类香料转向燃烧或熏烧合香。宋代陈敬撰写的《香谱》集各类香书之大成,记载了多种合香之法。
香炉的具体产生时间已经难以考证,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用于燃烧香料的是一种被称为“铜杯”的镂空器皿,另外在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一件“香炉”,其内壁有烟火的痕迹,因此被认定用于熏烧。战国时期,在江南地区多使用一种熏瓶。而这一时期能准确定义为香炉的是豆形香炉,在长沙战国晚期的楚墓中有实物出土。
汉代香炉以博山炉为代表,其盖如山,带有镂空的缝隙,在里面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处袅袅升起,如仙山一般,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
唐代金属制作工艺发达,香炉多为金属制,以手持香炉为代表,这一类香炉无盖如一个杯盏,侧面有一手柄,时人称其为“鹊尾香炉”,后世多称“柄香炉”。在唐代的壁画中,就有手持鹊尾香炉的供养人和菩萨等壁画形象出现。
到了宋代,金石学兴起,好古之风在当时十分盛行,文人士大夫以摹玩古物为雅,大量仿制三代鼎彝造型的香炉出现,常见的仿古造型的香炉有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这些炉型在北宋时期的官窑、哥窑、定窑以及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均有生产,并成为后世香炉沿用的造型。
除了仿古造型的香炉外,仿生香炉,特别是以仿狮子、小鸭等造型的香炉在宋代也十分受欢迎,这些仿生香炉大多为瓷质,以景德镇青白瓷质地为主,体现出一种简约之美,仿生造型多用于炉盖之上,香炉整体小巧、纤细,适合把玩,更能体现文人审美与意趣。
清代,金石之风复兴,清代帝王为巩固皇权、彰显皇威,也多用鼎彝的造型来制作香炉,到了乾隆皇帝时,这种仿古造型的香炉愈加流行。另外,清代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对于具有文人审美的物件及艺术品颇为喜爱,因此宋明两朝的香炉造型与形制在清代也多被沿用。
铜胎#清代铜胎珐琅香炉——珐琅器制作工艺发展的巅峰之作
文章插图

三、铜胎珐琅香炉纹饰风格
珐琅工艺自元代传入中国后,历经元明两代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在这期间,随着珐琅工艺不断改进再加上工匠的手艺愈发纯熟,越来越多的装饰图案被设计出来,珐琅器的装饰图案更为丰富、多样。
康熙年间,画珐琅工艺传入并兴起,相较于掐丝珐琅,画珐琅的绘制与瓷器绘制更为相像,纹饰的选择也更偏向于瓷器。相较于其它工艺,掐丝珐琅在纹饰上更具有规律性,用连续且相同的纹饰,会使得整体呈现一种具有韵律感的格式,如锦地或者连续性的花卉纹饰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