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前门大街上的京剧旋律与戏曲文化( 四 )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贺乾隆八十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徽戏班子,取名“三庆班”,进京演出,从而开启了徽班进京的先河。不久,四喜班、何春班、春台班也纷纷进京献艺,与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标志,而三庆班在其他三班之前进京,因此在京剧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一种说法认为,三庆园就是三庆班的演出场所,是京剧的滥觞之地。但是也有不同说法,认为三庆园不是三庆班的演出场所,只是创办三庆园时的老板以三庆班做招牌而已。
1900年,义和团将位于大栅栏街内经营西药的“老德记药房”焚毁,殃及池鱼,周围数条街道的商店也被烧光,包括附近的戏园,三庆园也在其内。但是,对三庆园来说,1900年的火灾并非首次,之前便已经因为演出《拿火龙》而遭过一次回禄。相传春和班的班主何耕畲因为虐待学徒而获罪下狱,烦闷之际编出此戏,怪异的是,此剧在演出之后曾两次失火,后更名为《庆安澜》。
民国时期,著名坤伶刘喜奎在三庆园长期驻演。1950年后这里改造为商业场所,2016年在旧址复建重张,可以容纳二百余位观众,现在是德云社相声八队的演出场地。
庆乐园
庆乐园位于大栅栏街东段北侧7号。
据说,清庆乐园营建于明末清初,但是目前查阅不到可以为证的史料。京剧名家杨小楼曾在这里演出。20世纪40年代,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在这里演出有机关布景的《天河配》与《济公传》而轰动一时。李万春又从上海请来武生演员,上演《铁公鸡》等武戏,火爆异常,其时北京的武行演员大半参加了演出,号称“武生大会”。
1949年以后,吴素秋、梁益鸣、姜铁麟等组成北京新兴京剧团在庆乐园长期演出,直到1960年调往新疆,次年成立新疆京剧团。1973年,北京宣武杂技团迁至此地,将其改为“北京杂技团排演场”。20世纪90年代改为游戏厅与商场,后一度改为桑拿浴室。2007年改为皮影剧场。2010年又改造为三层商城。
建筑形态与文化
北京的戏园由茶园演化而来。原本以喝茶为主,听戏为辅,北京人至今不说是“看戏”而说是“听戏”。因为是听戏,故而池座与舞台不是平行方向,而是纵向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把耳朵对准舞台。前门大街是北京的重要商圈,地价昂贵,因此历史上的戏园只构有一个窄小入口,其后是一条细长的通道,尽头方是剧场。为了加重戏园的标志、使其引人注目,往往在入口处修建一座不大的牌楼,在额坊上设匾,上书戏园名称。剧场里设有一座两层舞台,三面突出,位于观众席的前面,底层为演员演出所用,顶层是台冠,周围有隔扇封闭,起着共鸣箱的作用。舞台两侧的立柱上悬挂楹联,额坊之上是匾额。
张次溪在《燕归来簃随笔》中曾对广和楼做过详细描述,而广和楼是旧京戏园的典型,知晓了广和楼也就明白了其他戏园的情况。张次溪写道:肉市街“西北有小胡同名小三条,又名广和楼口,通大街。楼口有木栅栏,上嵌‘广和楼’三字,下嵌‘富连成社’四字,上下悬小红牌一,上刻‘广厦一间,尽罗名士’,下刻‘和平万岁,同享自由’。”这是连接肉市街与前门大街的小巷。穿过这条小巷,“即达广和楼门矣。楼北邻天福堂酒楼,南邻福记酒店,园门前为木牌坊,悬黑地匾一,曰:‘广和楼。’戊申秋九月,迪生陈心培书。两柱有牌二方,各作‘本楼每月一至三十一日,富连成准演各样新戏。’而每柱之中端,钉有铁架,各悬木牌二,红地金字。刻‘广和茶楼’四字,颇类酒肆幌围。门上刻‘广歌盛世,和颂升平’八大字。”进门后,又是一条“约长二丈”的通道,其内有干果摊,兼售纸扇。通道上方构有暗楼。穿过这条通道,又有一座铁木结构的小牌坊,“上嵌铁聚宝盆”,牌楼两侧挂有木牌。牌楼后面是一座砖砌影壁,“影壁南有广顺号小干果店”,影壁旁边放着当日剧中人物的道具,时称“砌末”,若是关公的红生戏,自然摆一把青龙偃月刀;如果是朱仙镇的八大锤,就要堆放数把木制大锤了。如此类推,熟戏的观众看一眼道具便知道今天的戏码了。转过影壁便到了剧场大门,“门前有馄饨、豆腐脑各小食摊”。门为细砖砌成,上额刻:“‘广寒声和’四字,迪生新题。旁有联曰:‘广演文明维新事迹,和赓盛世上古衣冠。’”门后便是剧场。“听戏人座位,皆是长木凳。木凳两行之中,则置长木桌。楼座以木板间隔之,每间为一厢。”戏台两侧的立柱悬挂柱联。上联曰:“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下联曰:“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