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了,一家“只靠卖书”的“高冷”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三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张典标摄
目前 , 除了店里的1万余册书外 , 书店还在另外3个库房收藏了5万册书 。 为了满足读者需要 , 一些明知5年、甚至10年都卖不出去的书 , 书店也会存几本 。 这些特地“备份”的书很多已经绝版了 。
10年日积月累攒下的书 , 让很多内行人赞叹!慕名而来的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延彦 , 在甲骨文书架前连连惊叹 , “太全了!别处没找到的书 , 这里都有 。 ”
“考古书很难买全 , 尤其是考古报告 。 很多报告只出一千来册 , 卖完就没了 。 ”作为书店的老主顾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想要的书基本上都能在考古书店找到 。
书店吸引专业读者的秘密 , 并不局限在齐全的藏书上 。 除了书讯之外 , 书店还不定期发布特定专题的书单 。
“这些书讯、书单就相当于参考文献 , 给学者和研究团队省下了很多时间 。 ”洪霞拿出几年前的书单说 , 最早的书单是纸质版 , 到了2017年已经有200多页 。 研究机构买一批书 , 就送一本 。 再后来 , 为了节省成本 , 书单变成了电子版 。
在陈明辉看来 , “考古书店选书的水平相当高 。 ”考古书店的书讯和书单也渐渐得到了圈内认可 , 甚至有考古学者向书店“毛遂自荐”新出的书 。 一些出版社也把能否进入考古书店的书单作为出书的评价指标 。
专业来自积累 。 进一批书就熟悉一批 , 10年下来 , 读者提到哪个主题 , 店员都能推荐出合适的书 。
有一回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孟繁之打来电话 , 想找一套涉及碑刻的书 , 却说不上书名 。 光凭简单的描述 , 洪霞很快告诉他:那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的《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 , 目前共出了五卷 。
“对 , 就是那个!”洪霞的快速反应引得孟繁之赞不绝口 。
不在书堆里泡几年 , 很难独当一面 。 目前 , 三个店员已经在书店干了4年到6年 。 洪霞解释说 , 这也是为什么书店愿意花高薪留住员工 , 而不考虑请学生来兼职的原因 。
|10年了,一家“只靠卖书”的“高冷”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本文图片

▲店主洪霞正在上架新书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张典标摄
此外 , 为了方便学者 , 从书单的挑选、价格的核对、寄送、后续的精准推荐 , 书店都提供一对一的闭环服务 。 遇到读者询问店里没有的书 , 书店还能帮忙代购 。
“我从未在其他书店接受过这么专业的服务 。 ”几年前在北京逛胡同偶遇考古书店的史可安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两年因为疫情国际旅行受限 , 买书只能找考古书店 。 不管是多专业的发掘报告或考古图录 , 老板和店员都很熟悉 。 这样专业的书店 , 在国外根本找不到 。
8年前 , 洪霞给一位素未谋面的德国考古学者寄去一箱关于曾侯乙墓的书 , 却被物流退了回来 。 “我们担心邮寄地址有误 , 又联系不上对方 , 只好一直在书店里存着 。 ”洪霞回忆说 , 2年后 , 这名学者又到书店 , 拿到那箱本以为“丢失”的书时 , 喜出望外不敢相信 。
“我们没什么诀窍 , 只是用笨办法 , 踏踏实实选好书 , 做好服务 。 ”洪霞颇为自信地说 , “我们的顾客黏性高 , 基本上都是回头客 。 ”
书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书
“我好端端地为啥要开一家书店?”
一次开车回书店的路上 , 创办人安然(化名)没忍住 , 自顾自地说了这句话 。 那一刻车里弥漫的心酸 , 洪霞至今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