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了,一家“只靠卖书”的“高冷”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五 )


“一年30万元进书款 , 只相当于考古书店一两个月的进书金额 。 ”洪霞觉得 , “一些书店走偏了 , 书店不进书 , 怎么还能叫书店呢?”
在书店经营上 , 洪霞近乎偏执 。 书店微博已积累粉丝30万 , 微信公众号也有2万多粉丝 , 在行业内已经不算小 。 对于主动找上门的食品和仿古摆饰广告 , 洪霞拒之门外 。 她解释 , 做书店还是纯粹点好 。
|10年了,一家“只靠卖书”的“高冷”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本文图片

▲书架上的装饰画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张典标摄
有人曾问她 , 既然实体书店收入只占总营收很小的比例 , 为何不关闭实体书店 , 只做网店和机构客户?还能省下一笔房租 。
她没想过关实体书店 。 相反 , 她打算拓展书店空间 , 增加“图书馆阅览”功能 , 让眼下“雪藏”书库的好书被更多人看见 。
“如果关了实体店 , 那些想看书、查资料的读者怎么办?书不仅是商品 , 它的价值就在于不断被更多人翻阅 。 ”洪霞说 。
采访人员手记
每个大学专业
都可以有一家对应的独立书店
|10年了,一家“只靠卖书”的“高冷”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本文图片

▲书架上的两副字 ,
一副写的是:
欲知身外千古事 , 且读店中万种书 。
另外一副写的是:
考古文章源自田野 , 琳琅满架只待识者 。
近日 , 网红书店言几又传出多家门店关停的消息 , 再一次将实体书店转型生存的老话题推上热议榜 。 曾经大出风头的网红书店 , 一度被认为是实体书店转型的方向 , 现在看来 , 戴上“网红”帽子并不是灵丹妙药 。 在遍地是网红书店的内卷竞争格局下 , 最初的问题——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又摆在了网红书店面前 。
相比之下 , 创立之初就拒绝“网红”路线 , 不拼颜值拼专业的人文考古书店 , 光靠卖书屹立10年不倒 , 还把书卖出国门的故事 , 更值得同行借鉴 。
人文考古书店的生存逻辑很简单:专业+服务 。 书店服务的是一小群专业读者 , 这样的定位也要求书店做到让内行都认可的专业 。 服务可以学 , 但这种专业能力并非一日之功 , 需要长时间的浸润和积累 。 这也就解释了 , 为什么非出版专业出身 , 也没有经济学、管理学背景的人 , 能够把冷门的考古书店经营好 。 说白了 , 就是让一群专业的人服务另一群专业的人 。
对比一些网红书店的迅速扩张与黯然退潮 , 人文考古书店是“躲进小楼成一统 , 管他冬夏与春秋” , 一本书一本书地积累专业性 。
在某种程度上 , 对于专业读者来说 , 最好的服务也是最专业的服务 。 采访中 ,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延彦告诉采访人员 , 研究中那些难寻的资料在人文考古书店基本上能找到 , 节约了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 。 在她看来 , 在考古的小圈子里 , 人文考古书店已经是一个很必要的存在 。
除了齐全、专业的书 , 人文考古书店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能提供专业和优质服务的店主和店员 。 稳定的店员恰恰是很多书店的痛点 。 现实的经营压力使得不少书店没办法为店员提供足够体面的工资待遇 , 店员流动性自然大 , 很难实现专业性的积累 。
书店确实是难挣钱的行当 , 空有情怀显然是不够的 。 精准服务好一小群读者也能屹立十年不倒 , 人文考古书店的故事也证明 , 经营书店的情怀与商业并不矛盾 , 反而能够互相促进 。 当然 , 前提是得有专业做基础 。
人文考古书店的专业性甚至足以让其不大在乎选址 。 是落脚在繁华的十字路口 , 还是胡同小巷子里 , 对书店来说区别并不大 。 正如店主洪霞所说 , 甚至已经没有必要开分店 , 因为书店读者几乎已经覆盖了整个考古圈 。 而外地的读者靠电商快递就能买到书 , 实在没必要花精力再开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