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苏轼的《东坡乐府》为何被人们公认为是词坛上的一座高峰?

千百年来,无论中华诗词的创作形式如何变革,苏轼的经典词集《东坡乐府》向来被人们公认为词坛上的一座高峰。苏轼的词别具一格,他不仅创立了一个新的词学流派——豪放派,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词的发展史。
温庭筠$苏轼的《东坡乐府》为何被人们公认为是词坛上的一座高峰?
文章插图

那么苏轼的词究竟有何特色?又为何对中国词坛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就此,我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名家对苏轼词的评价
苏轼一生诗词的产量巨大,约有四千来首,而其中在世间被广为传颂的著名词作就有三百余首,若要以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其词的特点,未免有些困难。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历代文人名家对其词作的评价,大致了解一下苏轼词的主要特征。
被称作“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张耒均十分推崇苏轼的词,曾说:“东坡小词似诗。”
而同为苏轼的门生,也同被称作“苏门六学士”之一的陈师道却对苏轼的词不大认同,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句话中的“本色”一词,古今学者均有异议,不过陈师道表达的意思倒十分清楚,他认为苏轼的词虽然好,但他“以诗为词”的做法,就像是雷大使跳教坊的舞蹈一般不合身份,失去了词作为一种文体原本该有的属性。
苏轼的弟子对其词作风格的态度都不一致,可见苏轼的词在当时有多么的标新立异,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而这几位苏门学士所争论的焦点都是“以诗为词”,就是说苏轼将词当作诗来写,可见这是苏轼词与当时传统意义上词的所不同的关键之处。苏门子弟尚且争论如斯,外人对苏轼的词更是各有看法。
温庭筠$苏轼的《东坡乐府》为何被人们公认为是词坛上的一座高峰?
文章插图

【 温庭筠$苏轼的《东坡乐府》为何被人们公认为是词坛上的一座高峰?】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对苏轼等人的词评价是:“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李清照认为词和诗要有严格的界线划分,并且作为歌唱的词还必须要符合音律,苏轼等人以诗作词还不懂音律,根本就不能算作真正的填词。
南宋著名文学家王灼却极力为苏轼的词正名,他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刘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可见,王灼认为诗和词本是同源,不应该分开来说,并且高度称颂了苏轼的词。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刘熙载认为苏轼的词可以和杜甫、李白的诗相媲美。
从上面诸位名人对苏轼词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不论他们对苏轼的词风是赞同还是批判,但他们都一致认为苏轼词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
温庭筠$苏轼的《东坡乐府》为何被人们公认为是词坛上的一座高峰?
文章插图

二、苏轼“以诗为词”的涵义
既然当时的人们对苏轼词风争论的焦点是在于“以诗为词”,就说明在北宋以前诗和词作为两种不同的文体,其功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诗是中国最为传统,也是最早的文体之一,自《诗经》以来,中国的诗虽然从其形式上有了许多变化,但是其作为记录事件、表达情感的载体这个基本功能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和情感都可以入诗。同时,古体诗对字数、格律和对仗等都没有严格的要求,形式更为随意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