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醒者何以成为“失败者”?一位大学教授十多年的思想考古

|独醒者何以成为“失败者”?一位大学教授十多年的思想考古
本文图片

人因思想而凝聚 。 即使横亘岁月的长河 , 也会心神愉悦地靠近 。
在湖南先贤郭嵩焘身上 , 融铸了中南大学教授孟泽对某种人格和精神的偏好 。
提及湖湘文化的辉煌 , 不少学者 , 无数湘人 , 无不对曾国藩、左宗棠的功业津津乐道 , 而对湘军创建者之一、“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的价值隐而不提 , 或莫衷一是 。 似乎他不够彰显“湖南人的精神”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文化逻辑 , 俘获众生 。 在功利主义者看来 , 湖南湘阴人郭嵩焘被朝廷贬职、被朝野骂为“汉奸” , 无疑是现实社会的失败者 。 但在湖南双峰人孟泽看来 , 在一个常常因为当局者的颟顸而不免举世昏迷的地方 , 像郭嵩焘这样无可奈何地把自己做成了孤独的“逆流”和“反派” , 不仅需要勇气 , 更需要清明的见识和“野蛮”的真诚 。
2009年 , 孟泽研究郭嵩焘的专著《洋务先知——郭嵩焘》在凤凰出版社出版 , 12年后 , 2021年11月 , 篇幅增加三分之一的新书《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在岳麓书社面世 。 孟泽自言 , 对书中的人物和主题 , 一直不能释怀;相关的阅读和思考 , 也一直没有停止 。
一个独醒者为何成为“失败者”?孟泽希望新书能清晰地还原郭嵩焘和他所置身的时代与文化之间的互动 , 破译郭嵩焘遭受“独醒之累”的秘密 。
“他试图最大限度、最快地消除这种倾斜”
道光十五年(1835年) , 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 , 次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 。 正是在岳麓书院 , 他与曾国藩、刘蓉等相识 , 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 , 结下一生的金兰之交 。
两次会试名落孙山 , 1840年 , 郭嵩焘经友人推荐 , 前往杭州给浙江学政当幕僚 。 这次为幕时间虽然不长 , 却埋下他思想偏离传统的变化契机 。 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 , 浙江地处前线 , 郭嵩焘“亲见浙江海防之失” , 一向为“华夏”所看不起的“岛夷”的船坚炮利 ,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 1847年 , 郭嵩焘第五次参加会试 , 考中进士 , 从此正式宦海浮沉 。
孟泽曾以“三起三落——晚清时运与郭嵩焘的官运”为题发表过主题演讲 。 “无功利心 , 过于‘清澈’是郭嵩焘三起三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 ”孟泽认为 , 郭嵩焘并不是不想做官 , 他觉得要做官就要做事 , 不能做事就不必做官 。
“郭嵩焘毕生认真做事 , 认真到缺乏幽默感;认真到左宗棠骂他迂琐;认真到他自己不能自持 。 ”孟泽表示 , 过于“认真” , 不能含垢忍辱 , 是郭嵩焘三起三落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
“过于‘理想主义’是郭嵩焘三起三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 ”孟泽进一步分析 , 郭嵩焘的理想与他所面对的现实常常是相冲突的 , 郭嵩焘从生命的真实感受出发 , 以苍生为本 , 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杰出者的最高信仰 , 这也是郭嵩焘跟一般持禄固位的“犬儒”“俗吏”不一样的存在冲突的地方 。 孟泽认为 , 这与郭嵩焘秉持赤子之心性是有关联的 。 “还有一个冲突的地方是 , 郭嵩焘认为商人、商业的地位应该受到尊重 。 ”
“郭嵩焘的很多自我反思、自我检讨 , 并不是意味着要自我收敛 , 有所改变 , 更不足以成为我们今天把郭嵩焘的仕途挫折视为其性格使然的依据 。 何况一个人的所谓性格 , 事实上联系着一个人的思想 , 甚至可以说 , 一个人的思想常常左右着甚至决定他的性格 , 所以说到底 , 郭嵩焘的为官困局 , 根本上就是那个停滞、僵硬而慌乱时代的必然 。 在这种时代和制度条件下 , 类似郭嵩焘这样的人 , 很容易沦为它的对立面 , 甚至敌人 。 ”孟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