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谁在俄罗斯生活得好——纪念诗人涅克拉索夫诞生200周年( 四 )


在审美至上的今天 , 有必要重提“形象思维” 。 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 , 重在“思维”的方向上 , 这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美学理性方向 。 而中国文论的主流则一直是“文以载道” 。 在强调文学的认识功能上 , “形象思维”和“文以载道”几乎是一种美学思想的两种表述 。 涅克拉索夫的文学遗产也同样可以担当这样的认识功能 。
比如要问“什么是俄罗斯妇女” , 读者不可能不立刻想到涅克拉索夫 。 在长篇叙事诗《俄罗斯妇女》中 , 涅克拉索夫告诉我们 , 她们是特鲁别茨卡娅 , 是沃尔康斯卡娅 , 是穆拉维约娃、纳雷什金娜、罗津 , 是这些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 要问“什么是俄罗斯男人” , 涅克拉索夫的诗歌回答:是十二月党人 。
那么 , 什么是俄罗斯的土地?在《谁在罗斯能生活得好》这首长诗的一开头 , 就给罗斯大地下了定义 。 涅克拉索夫用纯粹的俄罗斯民间话语、民间风俗以及纯粹的俄罗斯农民思想 , 回答了“谁在俄罗斯能生活得好”的问题 。 诗人用最土气的语言 , 写出了最有气魄的诗篇 。
1878年1月8日(俄旧历1877年12月27日) , 涅克拉索夫去世 。 听到这个消息 , 陀思妥耶夫斯基立刻去向涅克拉索夫告别 , 他写道:“……回到家中后我就什么都做不下去了 。 我拿过涅克拉索夫的全部三卷集从第1页读起来 , 我读了一个通宵 , 直到早晨六点钟 , 我仿佛把这整整三十年又重新经历了一遍 。 ”
随后 ,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涅克拉索夫的葬礼上发表了动情的悼词:
“这是一生都带着创伤的心灵 , 这个没有愈合的伤痕就是他的全部诗歌的源泉 , 就是这个人对一切都怀着炽烈的爱的源泉 。 他热爱一切被暴力和肆无忌惮的残暴所折磨的人们 , 热爱受压迫的俄罗斯妇女、俄罗斯家庭的儿童和我们的饱经厄运磨难的普通百姓 , 爱他们到了无限痛苦的地步 。 在我国的诗歌中 , 涅克拉索夫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创新’的诗人 。 曾经有过一位诗人丘特切夫 , 丘特切夫比他更开阔 , 更富艺术性 , 但是 , 丘特切夫在我们的文学中永远不可能占据那样显著的、难以被遗忘的位置 , 这个位置无可争辩地是属于涅克拉索夫的 。 ”这是同年出生的伟大作家 , 献给伟大诗人的最真挚的礼赞 。
2011年6月我到圣彼得堡出差 , 寻访到安葬涅克拉索夫的新处女地公墓 。 诺大的墓园只有我一人 , 凝视涅克拉索夫墓碑上的雕像 , 那个永恒问题不断翻涌:“谁在罗斯能生活得好”?
诗中的“罗斯” , 如果换成“俄罗斯”也成立:“谁在俄罗斯生活得好?” , 涅克拉索夫从1860年代开始构思 , 直到生命最后才完成的长篇叙事诗的这个问题 , 是最简单、最平凡 , 但也是最普遍的问题 , 也正因为它的普遍性 , 这个标题让诗歌意外地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不凡 。
这是涅克拉索夫向俄罗斯提出的永恒问题 , 也是他向世界提出的永恒问题:谁在欧罗巴能生活得好?谁在亚洲美洲生活得好?谁在世界生活得好?在涅克拉索夫的墓前 , 我找不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