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黑话,只是神似高贵罢了:阿尔多诺论海德格尔

黑话,有时也被叫作行话。它有一种魔力,它始终试图让读者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因为被奉为黑话的术语似乎说出了一些比它们的意思更高妙的东西。哲学表达是追求个性的,而除了哲学,在越来越多的学科中,词语和句子的个性仿佛都显得重要起来,没有个性好像就是不专业的。而黑话之所以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这样的“追求表达个性”的现实需求。
在今天,黑话受到的质疑并不少,可黑话的历史颇为漫长,其吸引力也比较强大。哪些被识破的黑话变成“黑话”,而没有被识破的则依然是深刻思考的标识。
我们可能会误以为,黑话是外行人对内行人的吐槽。圈内人心领神会,圈外人一脸懵。实际上,即便是作为圈内人对黑话也是有意见的。
真性@黑话,只是神似高贵罢了:阿尔多诺论海德格尔
文章插图
阿多尔诺(Theodor W. Adorno,1903-1969),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否定的辩证法》等作品。
德国思想家、社会学家阿多尔诺便有这样的反思。他在《本真性的黑话》中对当年风靡一时的海德格尔哲学展开讨论,认为他的“本真性”是一种黑话辞藻。该书被认为是《否定的辩证法》前传。阿多尔诺在哲学和社会思想史上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说,他的作品翻译却不多。在2021年,国内两家出版机构同时第一次引进《本真性的黑话》中文版。启真馆版译为《本真性的黑话》,上海人民出版社版译为《本真性的行话》。
以下内容经启真馆授权节选自《本真性的黑话》一书。内容有删节,标题为摘编者所起。
真性@黑话,只是神似高贵罢了:阿尔多诺论海德格尔
文章插图
《本真性的黑话》,[德]特奥多·阿多尔诺 著,夏凡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黑话的蔓延
在德国,本真性的黑话不仅写在纸上,还被人挂在嘴上。这种语言是社会化的天之骄子的商标,既高贵又亲切: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合体了。黑话从哲学和神学(不仅是新教的学院)蔓延到了教育系统,蔓延到业余大学和青年组织,甚至进入了经济和政治的代表人物的高级词典。当披着深刻的人类情感伪装的黑话泛滥之时,黑话就像它正式否定的那个世界一样平庸。其部分原因在于黑话的风靡一时,部分原因在于它单单凭借其性质便自动设置了讯息,而这样一来,黑话恰恰阻碍了它想要唤起的经验所传达的信息。黑话支配了为数不多的若干词语,使其成为能够像信号一般快速接收的词。
“本真性”这个词本身倒还不是最突出的例子。它更像是黑话得以繁衍的一种触媒,是暗中滋养黑话的一种思维方式。从一开始,“生存上的”“在决定中”“使命”“呼唤”“照面”“真正的对话”“命题”“关怀”等等词语就成了榜样。能加入这一列表的类似的非术语词汇并不是很多。有些词,比如格林的词典考证过的“关怀”(Anliegen)一词,虽然本雅明还在无罪地使用着它,然而一旦陷入这个“力场”(该词本身也是个好例子),就近墨者黑,完全变色了。
因此,重要的事情不是制定一份流行的高贵名词的黑名单,而是审查它们在黑话中的语言功能。这些词并不都是高贵名词。黑话有时甚至捡起一些烂大街的词语,并用法西斯主义的方式将它们奉为座上宾,加官晋爵:法西斯主义狡猾地把平民性和精英主义混合在一起。沉浸于精美雅致之中的新浪漫主义诗人,比如格奥尔格和霍夫曼施塔尔,根本没有用黑话作诗。然而,他们的许多代理人,比如贡多尔夫,反其道而行之。词语只有在它所否认的那个星丛中,只有通过每个词语的与众不同的姿态,才成为黑话的词汇。单个词语失去了的魔力在操控中又失而复得,无论何种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