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带有诗意的宋代山水画格调( 三 )



『靖康之变』时李唐连同上万宋人被掳往北国,后听闻赵构南渡,他冒死南逃投奔宋高宗。南渡时经太行山,遇抗金英雄萧照。萧照拜其为师并一同南渡,至临安于街边卖画。绍兴初年画院尚未恢复,李唐在南方又鲜有名气,依靠卖画为生的日子贫困潦倒。待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已年近八十,经人举荐,复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并赐金带。
宋高宗赵构是宋朝南迁后的第一任皇帝,在位执政三十五年。高宗在位期间为人谦逊,厉行节俭,且重文轻武,使得文化得以发展而军事薄弱。高宗精通书法,善真、行、草书,著有《翰墨志》《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光明塔碑》。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或云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画继补遗》记:『(高宗)书法复出唐宋帝王上,而于万几之瑕,时作小笔山水,专写烟岚昏雨难状之景,非群庶所可企及也。』其书法流畅浑厚、一气呵成,后人评价颇得晋人神韵。
北宋末年,金人攻陷汴京时不仅掳走了帝王画家,连同绘画遗作几乎全被掳走。故南宋画院的画家或多或少都临摹过李唐的作品,使其成为南宋画院的领军人物。
北宋之后,山水画不再局限于表现景物美感,减少了装饰味,而是用以揭露画家思想感情。构图与画风的转变成就了山水画的一次大变革,作画的目的从写实逐渐转为达意,成就了南宋山水画的最大特点,作品不但气韵雄壮,且境界深远。
此幅作品请横直手机欣赏
荆浩$带有诗意的宋代山水画格调
文章插图

李唐享受过画院兴盛时的万人敬仰,也经历过国破家亡时的风雨漂泊,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较高造诣,更是在意境上有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地方。作品展现的境界、透露的精神是最值得钻研、推敲的山水画精髓。李唐带着或激昂愤慨,或悠然自得的心情作画,这是他在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寄托。在研究李唐作品时,若只一味惊叹他在画风画法上的标新立异,忽略画作传递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那么难免辜负了李唐的良苦用心。挥不去的『靖康之耻』,抹不掉的爱国情怀,对清幽祥和生活的向往,这些情绪始终萦绕在他的作品中。『形不足而意有余』是李唐引领的最具影响力的构图方式呈现出的表达效果。《清溪渔隐图》为李唐晚年代表作,描绘的是夏季雨后的山区美景,展现出一种『上不留天,下不留地』 的崭新画风,可谓在画法上开宗立派。画家截取清溪这一小段自然景物于画中,虽只见绿树之根,但从画面湍流的溪水和坚硬有力的石块中,不难联想到树根所引申上去的俊俏树梢与茂密枝叶。看惯了由大山大水组成的广阔空间,突然出现一幅能引起人们无限想象的景中一角,是十分新鲜且耐人寻味的。自此,中国山水画不再局限于全景式的构图法。
此外,李唐在用笔上也增加了自己的创意。他的『大斧劈』皴,气势磅礴,非同凡响,用雄健的笔力表现山石的坚硬大气,把握总体意向,不过分拘泥于细节,成为后人赞叹与效仿的对象。斧劈皴顾名思义因笔线有如斧劈而得名,是皴法中用来表现山石的一种技法,意将山石苍劲有力的阳刚之美融于笔墨间。其中笔线宽阔简洁的为大斧劈皴,笔线细窄锋利的为小斧劈皴。李唐的大斧劈皴在之后的画家笔下日渐流行,不少画家如马远等通过在此皴法上的创新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李唐山水画风的继承与开拓
因『乾淳之治』被赞誉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的宋孝宗当属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执政期间整顿吏治,重视文化发展与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商业繁荣,手工业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对各种新兴的文化学派,提倡兼容并蓄,朱熹的『朱学』、吕祖谦的『吕学』以及陆九渊的『陆学』都得以发展。文学方面,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辛弃疾、李清照等人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兴盛的皇家画院也网罗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人才,为整个国家积累起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