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反反复复阅读诗,是最笨又最聪明的办法

孟浩然|反反复复阅读诗,是最笨又最聪明的办法
文章图片

主题: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
时间:2021年12月16日19:00-21:00
地点:“博雅大学堂”云课程
嘉宾:葛晓音 北京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办:长安街读书会 , 北京大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 中国古典诗歌不但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 而且每一种体裁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 有过辉煌的全盛时期 , 产生过许多不朽的名作 。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 , 标志着诗和词这两种诗歌样式达到的全盛时期 。 其中的精华千百年来传颂不绝 , 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 涵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操 , 因而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值得自豪的瑰宝 。
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在于它不受时代和地域的局限 。 虽然产生于千年以前 , 却像才脱笔砚一样新鲜 , 无论何时吟诵 , 都有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 可以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 但是如何能透彻领会其中的好处呢?这却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 南京大学研究唐诗宋词的著名前辈程千帆教授 , 曾经在他的《古诗讲义》里批评一些不懂词章的研究者“对于诗文的要紧处全都不理会” , 这也是我们今天很多学习古典文学的研究生的烦恼 。 硕士、博士们讲不清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好在哪里 , 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我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一些体会 。
浮俗何万端 , 幽人有独步
一、读懂作品 , 透彻理解其中的深层含意 , 就是要能看懂看透作品要表达什么 , 然后琢磨它怎样表达 , 力争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用心 。 怎么才能读懂呢?每首作品都是不同的 。 以下举几个例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 , 渔梁渡头争渡喧 。 人随沙岸向江村 , 余亦乘舟归鹿门 。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 。 岩扉松径长寂寥 , 唯有幽人自来去 。
从字面上看 , 这首诗不难理解 。 孟浩然隐居在家乡襄阳 , 他家附近有一座鹿门山 , 他有时会到鹿门山的住所去 , 而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曾经隐居的地方 , 所以前往鹿门山 , 也就是表示他要追随庞德公的足迹离世隐居 。
这首诗的意境幽冷孤清 , 是孟浩然的名作 。 但是诗里更深一层的含意在于 , 表达对于一种哲理境界的领悟——这就是《庄子·外篇·在宥》所说:“出入六合 , 游乎九州岛 , 独往独来 , 是谓独有 。 ”这种独往独来是指在精神上独游于天地之间 , 不受任何外物阻碍的极高境界 。 后世诗文中 , “独往”可以专指道士修炼 , 僧人出家 。 如《抱朴子·释滞》:“委六亲于邦族 , 捐室家而不顾 。 ”“凌嵩峻以独往 , 侣影响于名山 , 内视于无形之域 , 反听乎至寂之中 。 ”或者表现隐居的心愿和行为 , 如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且申独往意 , 乘月弄潺湲 。 ”事实上暂时的游憩于山林 , 也可以称独往 。 盛唐人山水诗多取这种意思 , 表现他们在山水中体悟的任自然的玄理 。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重读孟浩然这首诗 , 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
黄昏是江村最热闹的时候 , 而渡口又是人群最集中的地方 。 诗人就选择了这一天之中最喧闹的时间和地点 , 开始他的夜归之旅 。 诗人的去向与归村的人们相反 , 正体现了独往的意趣 。 鹿门山在夜雾笼罩下 , 密林深邃 , 不见人径 , 经月光照射 , 才显出路来 。 这“庞公栖隐处”的深幽和隔绝人世也就可以想见了——此处岩石凿成的大门 , 松树夹道的小径 , 永远寂寥无声 , 只有幽人自来自往 。 这两句可以理解为追想庞德公当年在此独来独往的情景 ,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以庞公自比——自己住在庞公栖隐过的鹿门 , 现在又在夜间独自归来 , 正是当年“幽人自来去”的情景的再现 。 所以诗人正是借“独往”的含意将庞公的神魂与自己合而为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