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反反复复阅读诗,是最笨又最聪明的办法( 四 )


这首诗的主要好处在于其声调美和意境美是不可复制的 , 在七律处于盛唐刚刚成熟的特殊阶段才可能出现 。 声调美 , 指的是它的歌行句法 , 前四句一气流注 。 分两层递进 , 回环复沓 , 更增强了悠扬流畅的声调 。 当然仅仅声调美还不足以成名作 , 因为类似的句法 , 沈佺期也有写过——“龙池跃龙龙已飞 , 龙德先天天不违 。 池开天汉分黄道 , 龙向天门入紫微 。 ”比崔颢早 , 崔颢显然受了此诗影响 。 李白后来写鹦鹉洲也用了同样的句法 , 但是就不如黄鹤楼好 。 原因在哪里呢?就因为崔颢诗这种悠扬的声调和诗里黄鹤杳然、白云悠悠的意境特别协调 。 悠远的意境和悠扬的音调相配 , 相得益彰 。 而这种声调美是天然而非人为的 , 因为有其历史原因——七律从六朝末年源自乐府 , 声调和写法一直和乐府歌行分不开 。 这种意境美 , 也来自初唐乐府歌行的常见内容 , 即往往感慨宇宙的永恒 , 人间的沧桑 , 引起人无穷的遐想和淡淡的惆怅 。 所以这种声调和意境的结合 , 正体现了七律形成早期的特殊风貌 。
肯与邻翁相对饮 ,
隔篱呼取尽余杯
随着七律的发展 , 诗人们要求发掘它自身的表现潜力 , 和乐府歌行区别开来 , 这种声调就渐渐消失了 。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 , 杜甫所起的作用最重要 , 他探索了七律的很多表现方式 。 因此杜甫七律变化极多 。 我们举一首声调同样流畅的七律来看看它和崔颢七律的不同: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 但见群鸥日日来 。 花径不曾缘客扫 , 蓬门今始为君开 。
盘飧市远无兼味 , 樽酒家贫只旧醅 。 肯与邻翁相对饮 , 隔篱呼取尽余杯 。
这首七律 , 作于定居草堂初期 , 写杜甫款待客人的热诚和真率 , 以及宾主共饮的忘机之乐 。
这是全诗的立意所在 , 以下几联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炼意:茅舍南北都是春水 , 说明江水环抱村庄 , 清幽恬静之境可以想见 。 只有群鸥日日自来 , 与诗人相亲相近 , 足见诗人已达到忘机的境界 。 鸥鸟性好猜疑 , 如人有机心 , 便不肯亲近 , 因此这首诗里描写鸥鸟与人相亲 , 不仅是形容江村茅舍的清静冷落 , 也写出了杜甫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 。 同时又是为下文铺垫:除了鸥鸟 , 平时根本没有客人来 。
第二联“花径不曾缘客扫 , 今始缘客扫 , 蓬门不曾为客开 , 今始为君开 , 上下两意交互成对”(《杜诗详注》引黄生评语) 。 用这种错落交替的对仗既写出了诗人极少见客的清寂 , 又写出迎接来客的殷勤 , 意思比较复杂 。
第三联说待客没有多种菜肴 , 家贫只有旧醅 , 却隔着篱笆要把邻翁也叫来一起喝剩酒 , 可见杜甫和邻居的关系是何等熟不拘礼 。 要理解这一联的好处 , 还必须熟悉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 , 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 。 无须事先约请 , 随意过从招饮 , 是陶渊明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弃绝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 因此“隔篱呼取尽余杯”是以杜甫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率真态度再现了陶渊明的自然之乐 。
整首诗四联围绕着待客这件小事 , 突出了杜甫清贫的草堂生活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相似 , 以及对于陶诗境界的深刻领会 , 能在简朴中见出高雅 。 笔调也很活泼流畅 。 全诗读起来也很平易流畅 , 但对仗中藏着巧妙的构思 , 读者要动动脑筋才能理解诗里的意思 , 不像崔颢《黄鹤楼》的句意那样平直单纯 , 仅仅凭着声调和意象就能把人带进一种惆怅悠远的意境 。
肝胆洞 , 毛发耸 。 立谈中 , 死生同
词的体式与诗不同 , 词牌由曲名得来 , 每一种词牌长短句式都自成一体 , 不像诗歌那样能根据它的节奏方式归纳出几类体式 。 但是有些词体在声调节奏上有鲜明的特点 , 词人也会加以利用 , 写出格调独特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