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考古专家解读: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 三 )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从海路前往印度,中途要经过距离很近的两个国家,“步行可十余日”,此段步行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从陆上穿越克拉地峡的行程。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克拉地峡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愈加突出,成为汉帝国通往南亚等地的重要通道。
杨勇认为,整体来看,东南亚发现的汉朝文物基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这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发展在时间上大体吻合。关于两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演化,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汉朝陶器和铜镜很值得关注。从年代看,它们大多属东汉时期。这或说明,进入东汉以后,中国与东南亚岛屿地区(也称“岛屿东南亚”)的联系开始增多,而且不断有中国人和中国船只到达当地,甚至有中国人开始在此定居。
可以推断,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中国人对东南亚即南洋一带的地理、民族及物产等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触的过程。如果说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那么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他表示,东汉王朝在南洋的开拓,也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相适应:两汉之际,随着黄河流域移民大批南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向东南方向转移,这可能进一步激发了当时的海洋开发意识,并对东汉王朝在南海方向的进取战略产生积极影响;就南洋地区而言,这一时期印度移民的东进,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地区的开发以及当地与中国交往互动的热情,《后汉书》记载的曾遣使汉朝的叶调国就是此时于当地崛起。
在此背景下,加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向这些地方拓展和延伸也就显得理所当然。六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愈发兴盛,除和建都长江流域、面海立国等因素有关外,两汉时期在这方面的积极开拓显然也是其重要基础。
杨勇指出,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但关注重点主要还是中国境内出土的各种舶来器物或文化因素,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域外沿线发现的相关遗存、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器物或汉文化因素却重视不够,这一状况显然不利于揭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全貌,也妨碍了对其内涵的深入探讨。
【 汉文化#考古专家解读: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他强调,作为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物证,对东南亚等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汉朝文物的关注和研究,应当进一步加强并持续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