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绅!邱捷、刘志伟:把读者带进活生生历史现场的《杜凤治日记》

【编者按】12月4日,由楠枫书院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岭南文化新讲之七——杜凤治日记与岭南文化”专题讲座,在广州楠枫书院进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邱捷教授、刘志伟教授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了《杜凤治日记》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对岭南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杜凤治是晚清的一位州县官官员,原籍浙江绍兴,于1866年赴任广东,十几年里历任广宁、四会、南海、罗定、佛冈等地州知县。他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并且大部分都保存至今,日记手稿共40本,篇幅近400万字,是一部分量巨大、记载连续详尽、有闻必录、内容丰富的历史细节记录。邱捷教授花费十年之功,整理日记原稿,进行标点、注释,最终以《杜凤治日记》之名,于2021年9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局绅!邱捷、刘志伟:把读者带进活生生历史现场的《杜凤治日记》
文章插图

讲座伊始,由邱捷介绍他个人对杜凤治及其日记的理解。
关于杜凤治(1814-1883),他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作为一个人:杜凤治思路清晰,沉着冷静,精明警觉,勤奋务实,手腕敏活,能屈能伸。有担当,善断决,理性,有自制力,有幽默感。广东人讲的,“一个很醒目的人,一个不容易上当、不会轻易躺平的人”。
作为一个士大夫:杜凤治信奉三纲五常,看来不是假装,忠于朝廷。对孝子、节妇真心尊重体谅。对家人、家族、亲戚也算不错。他修身谨严,一辈子没有纳妾,对“作风不正派”的事深恶痛绝,儿子想买妾被他痛斥搅黄。此外,他学问不错,八股文、诗都写得可以。爱读书,下笔快,愿意了解外国事物,读各种书,如《北史》《明史》《聊斋》《品花宝鉴》《瀛寰志略》等。
作为一个清朝官员:杜凤治是当官的好料子,勤政,对为官之道拿捏得准。不会任性胡来,也灵活变通,趋利避害,反应敏锐。善于处理上下关系,注意维持关系网,在银钱问题上,对上司同僚漂亮而精准。善于维持官威但又不甚虐民。至于是不是贪官很难说,但看日记尚不至于太过乱来。按清朝标准,不失为一个“好”官,至少是个“正常”的官。
关于《杜凤治日记》,邱捷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进行点校、整理,他也从三方面进行介绍。
基本情况:《杜凤治日记》的手稿共41本,第2本遗失了,此次出版的整理本共370万字,分成十大本。日记长期保存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资料室,曾被张伯桢收藏过,21世纪以后入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部。200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以《望凫行馆宦粤日记》之名收入《清代稿钞本》出版。《望凫行馆宦粤日记》似乎是原为日记拟定的总名,但后来每本日记又有自己的题署。第38-41本写的是回浙江绍兴老家后的事,并非“宦粤日记”。
前人对日记的研究:前人宽予(周连宽)、冼玉清,21世纪后何文平、徐忠明、张研等学者利用日记发表过论著。其中徐忠明研究得很细致,对日记解读得很准确,可惜只引用了一个案子。此外,邱捷本人写了数篇文章和《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一书,是整理日记的副产品。
为何以前引用《杜凤治日记》的学者少:一是与当代学术研究的取向有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偏重于研究“大事”。二是与日记手稿(影印版也一样)难读有关,日记分量大,字迹为较草的行书,字难认,“谁是谁”更难弄明白;日记中涉及很多清朝官场运作的细节,一般典籍、工具书查不到,很多字认出来也未必明白其意思。
局绅!邱捷、刘志伟:把读者带进活生生历史现场的《杜凤治日记》
文章插图